壹
书名和著者
一
本书的希伯来文原名是“柯辖力”(Koheleth),意思并非“传道书”,乃是“一个召集聚会者”或是“召集人。”
二
虽然本书没有明说著者是所罗门,虽然有许多读圣经的人认为本书著者另有其人,我们根据全书内容,仍断定为所罗门。因为本书的著者是:(一)“大卫的儿子”(一1),(二)“在耶路撒冷作王,”(1)(三)具“大智慧,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16,王上三12),(四)曾“动大工程,建造房屋”(传二4,王上七1~2),(五)有“许多的妃嫔”(传二8,王上十一1~3),(六)“为自己积蓄金银和君王的财宝,”(传二8,王上九28,十10~11,14~25)(七)“又陈说许多箴言。”(传十二9,王上四32)除了所罗门外,在历史上,在圣经里,再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了。
三
可是他为什么不像在箴言和雅歌两书中,正式具名所罗门,而以“召集人”自称?原来他写传道书是在他经历失败之后,他觉得他曾有一段很长的时期在神面前失去和平,所以在追述过去失败的经历时,他不配再以“和平君”的名义出现,他只能以“一个聚会的召集人”自称,因为他常召集人来听他智慧的讲话(王上四34,十8,24)。
贰
一卷难读的圣经
一
在圣经中,传道书是一卷非常难读、难明白的书。甚至有人怀疑为什么圣灵将它列入圣经,因为它表面有人的牢骚、厌世的观念、宿命论,又与其他经卷矛盾的言论等等。例如:
“…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一18)“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样,永远无人记念。”(二16)
人生最高的要求是吃喝(二24,五18)和行乐(三22,十一9)。
人和兽一样,结果都是一死,“人不能强于兽。”(三19)
“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行恶过分。”(七16~17)
活不如死(四2);又说死不如活(九5)。
人死后就完了,再没有什么了(10)。
“凡临到众人的事,都是一样:义人和恶人,都遭遇一样的事;好人、洁净人和不洁净人、献祭的与不献祭的,也是一样;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2)
“生命”和“劳碌”都是可恨恶的(二17~18)。
二
传道书的确是一卷非常难读、难明白的圣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可是,如果我们能够得到一串适当的钥匙,我们就不难发掘它的宝藏,也不难解决它的问题。未读本书以前,我们必须先知道这几件事:
1
传道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证实人在日光之下,纵然得了全世界的学问、知识、金银、财富、名声、地位、娱乐、享受…可是他如果没有神,仍属虚空,因为他的结局是“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正像新约所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太十六26。)
2
圣灵所以拣选所罗门写这一卷传道书,是因为他曾有一段失败的历史。神立他为君王,又赐他极大的智慧。他起初是凭智慧来治理祂的百姓,可是他后来却恃智慧自傲,放纵情欲,背叛神,寻求地上的奢侈生活。神曾规定“只是王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为要加添他的马匹,因耶和华曾吩咐你们说,不可再回那条路去;”(申十七16)可是他“有套车的马四万,还有马兵一万二千”(王上四26),“是从埃及带来的。”(十28)神又规定王“也不可为自己多立妃嫔,恐怕他的心偏邪;”(申十七17)可是他有“妃七百…还有嫔三百;这些妃嫔诱惑他的心…去随从别神。”(王上十一3~4)神又规定王“不可为自己多积金银”(申十七17),可是他的金子顶多,“银子算不了什么,”“多如石头。”(王上十10~11,14~27)所有关于君王的条例都被他破坏无遗。他有最高的地位,极大的智慧,顶厚的财力…,可以说,在日光之下没有别人比他具有更足够的条件去追求地上的的学问、名利、享受、娱乐等等,结果他都得着了,却仍不能满足,他从经验中只能得到一个结论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一2)所以也可以说,日光之下没有别人比他具有更足够的资格来写这卷传道书。
3
因此,本书里面所有消极和悲观的论调,都是人的道理,而不是神的真理;都是人所作的,而不是神所要求人作的;都是人在远离神失败的情形中的见解,而不是神在人正常情形中所给予的启示;都是要求人去看出那些论调是错误的,而不是要求人去误会那些论调是正确的。
4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后三16)但圣经里所包含的,不一定都是神自己所说的话,里面有神的话,也有人的话,甚至魔鬼的话(参读创三1~5)。
5
在所罗门晚年稍有恢复后,神的灵感动他写传道书,追叙他当年远离神追得世界后的失望和不满足,从而生出种种消极和厌世的见解。然后当他完全恢复后,再感动他写雅歌,说出回到神面前才有真满足。
6
本书在圣经中是必要的,因为它使人知道,如果没有神,生活就虚空,好使人接受那“道路、真理、生命”而亲近神。
叁
几处可注意之点
一
本书中有好多处被引用在新约圣经中。例如:
1
五章二节,比较马太六章七节。
2
六章二节,比较路加十二章二十节。
3
七章三节,比较马太五章四节。
4
九章十节,比较约翰九章四节。
5
十一章五节,比较约翰三章八节。
6
十二章十四节,比较林后五章十节。
二
本书中的“神”字,原文都是“以罗欣”(Elohim),共用过四十次。这字是指创造的神。“耶和华”或是“主”在本书中没有用过一次。
本书中的“人”字(除了少数例外),原文都是“亚当”(Adam),约用过四十七次,指被造的和堕落的“人。”
这说明人和神中间仅存着创造的关系之下的情形:人在神面前只是被造之一,而且是堕落的,是在亚当里的,没有蒙救赎、作子民的经过。本书的著者是在这一种的情况下说这一种的话。
三
“虚空”的原文是“哈伯儿”(habel或hebel),指“吹气。”有的解经家把它引伸作“吹气泡”,就像小孩所吹的肥皂泡。的确,地上所有的虚荣、金钱、美色、罪中之乐,都像肥皂泡上的虹彩,“在日光之下”显得美丽、可爱,可是转眼之间便归无有,成为虚空。
四
本书中“在日光之下”一语,特指人、事、物都在天然和远离神的情况之下,并没有蒙到救赎和更新。
人有了神,与祂和好了,并不列“在日光之下”,因为在属灵的实际上,他是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弗二6)
五
本书中所提及的“智慧”,并不等于箴言书中的“智慧。”箴言书中的“智慧”,是最高级的智慧,是属灵的智慧,也是敬畏神、认识神的智慧。本书中的“智慧”,只是人的智慧,仅指学问、知识而言。
六
本书末了作者说到它的“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十二13~14)这是所罗门在恢复的初期所作的结论。他曾离弃神、背叛神,追求“日光之下”的东西,得着了仍不能满足,反觉更痛苦、更虚空。他回到当初的途径,借着“敬畏”,开始追求神。本书下面一卷雅歌,就是所罗门在完全恢复之后所写的,那里不只借着敬畏去追求神,更进一步借着“爱”去亲近神。所以这两卷书是彼此互作补充的。
七
巴不得传道书的教训深深铭刻在我们心里。人不必蹈所罗门的复辙,他就可以有摩西和保罗那样的拣选。摩西放弃在埃及作王子的身分、高贵的地位、舒服的享受、罪中的快乐,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来十一24~26)。保罗在往大马色路上看见异象之后,他放弃了在日光之下的追求,而专一寻求主。他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三7~8)
八
本书九章二至十节说到有一些人对于死的不正确的看法。人如果没有得着神,往往很容易对死抱着这样的意见:好人、恶人总是一死;趁着活着的一段时候尽量作事、快乐、吃喝、享受;一死百了,死后毫无所知,没有灵魂的存在。
圣灵在这里感动所罗门写出人在日光之下对死的看法是如何的。祂在别处感动神的仆人写出信主的人对死的看法又是如何的。信主的人的确视死如归,知道与基督同在是好得无比(腓一23),并且也知道,有一天“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前四16~17)
人死之后,是否真是一死百了,毫无知觉,也没有灵魂的存在?主亲口告诉我们说,人死后去阴间,有知觉,有灵魂的存在(路十六19~31,参读来九27,赛十四9~11,启六9~11)。
九
本书中提及科学的事实,非常准确。我们绝不能将圣经中的话牵强附会的去凑合科学,可是我们不能不希奇远在人发现某项科学原理之前,神的话中早已有所提及了。
在约伯记中有好些例子,本书中也有。例如:一章六节:“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这是说到风的规律,不住旋转。七节:“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这是说到水的蒸气的规律(参读创二6)。十二章六节:“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这是以诗句来说到人体解剖学:“银链”指脊椎骨;“金罐”指盛脑的颅腔;“瓶子”指肺;“水轮”指心(因为“水轮”在井旁从一个唧筒把水吸入,又从另一根管子把水压出,这就是心搏与血液循环)。
肆
信息
在神之外的生活和追求,不能使人得到真的满足。
伍
钥字和钥节
一
钥字:
1
“虚空,”共三十七次。
2
“在日光之下,”共二十九次。
3
“天下”─指“在天之下”,共三次。
4
“在地上,”共七次。
二
钥节:
1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一2)
2
“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二11)
陆
分析
本书根据内容可以分作三大段:总题、实验、总结。
一
总题(一章一至三节)
人没有神,“在日光之下”所作的、所追求的都是虚空,得不着满足。
二
实验(一章四节至十二章十二节)
著者以各种实验来证实那总题。
一
研究自然界的现象,觉得厌烦、乏味,没有什么新奇(一4~11)。
二
追求智慧和学问,仍是捕风(一12~18)。
三
追求快乐(二1~11)─喜乐(1)、饮酒(3)、土木(4~6)、产业(7)、音乐(8上)、美色(8中)、财富(8下),但是发现仍属虚空。
四
相信智慧终胜愚昧,但两者结局相同,仍属虚空(二12~26)。
五
相信宿命论,仍不得满足(三1~15)。
六
倾向消极、悲观、厌世,仍不能满足(三16~四16)。
七
注重仪式的宗教,仍觉神是远不可及(五1~8)。
八
追求金银、财富,既不满足,亦属无益(五9~六12)。
九
追求更大的智慧和更高的道德(七1~十二12),结果仍是“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十二8)
三
总结(十二章十三至十四节)
只有回到神面前,才有真实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