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
耶稣,这名甜美芬芳
诗歌简介
这首诗是约翰•牛顿为库柏(William Cowper)他的同工,带领祷告聚会而写的,诗中写出作者奉献并亲爱耶稣的经历。
牛顿八十岁的时候,在一次的聚会中,他说了两次:“耶稣基督是宝贵的”,有人说:“你已说了两次。讲下去吧!”牛顿立即回答说:“我虽是已经说了两次,我还要再说—耶稣基督是宝贵的”。
赏析一
这首诗歌是约翰?牛顿(John Newton)为他的同工库伯(William Cowper)带领祷告聚会而写的,写出了作者奉献并亲爱耶稣的经历。牛顿八十岁的时候,在一次聚会中讲道,他连说了两次:“耶稣基督是宝贵的。”有人说:“你已经说了两次,继续讲下去吧!”牛顿立刻回答说:“我虽是已经说了两次,我还要再说——耶稣基督是宝贵的。”(取材自《诗歌简介》)
关于这首诗歌,我们可从三方面来珍赏它:诗的形式、诗的语言、诗的内涵。
第一、这首诗的形式。首先它的字数和节奏是8 6 8 6所形成的一种规律性的韵味,具有抑扬顿挫,和谐效果的诗歌。又歌词的节奏与曲调的节奏一致。其次,它每一节都是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押韵就是将同样韵母的字,在对等句子或其他句子末尾重叠出现,以造成和声。第二、诗的语言。诗歌每一节很明显都是向着人唱的;因作者乃是向人见证并宣告耶稣的名是甜美、芬芳,应付他一切的需要。这首诗的首句是耶稣,末句也是耶稣,彼此呼应,互相辉映。第三、诗的内涵,即属灵的实际。首先是这首诗的主题很鲜明,就是讲到耶稣这宝贵的名。其次是它的逻辑——真理的发展;在节与节的联结上合于圣经的启示和生命的经历。这首诗满有丰富的灵感,其中有作者许多对主生命的经历,非常感动人,叫人得着滋养。
第一节,牛顿开头就见证:“耶稣,这名甜美、芬芳,慰我痛苦的心情;我心欢乐,我口歌唱这个宝贵的名。”耶稣这名对他是甜美、芬芳,当他处于痛苦的心情时,只要呼求耶稣,就经历主的安慰。我心欢乐,因不再痛苦;我口歌唱这个宝贵的名,因耶稣这名使我得了拯救。这也该是我们的经历。
接着,副歌:“美哉、妙哉,神的爱子作我宝贵救主;为我降生,为我受死,流血将我救赎。”这乃是为着耶稣——神的爱子——作救主降生、受死、流血完成救赎而发出的赞美词。
然后第二节:“耶稣原有神的形像,竟来成为人子,虚己取了奴仆形状,使我作神后嗣。”这节说出一件非常甜美的事——主的降卑完成救赎,为要达成神心头的愿望——得着众后嗣。首先祂把神性的荣耀暂时摆在一边,降卑成为人,穿上人性血肉之体,遮藏祂神性的荣耀。又进一步的降卑取了奴仆的形状,作奴仆救主来服事我们这些罪人。正如祂所说:“因为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十45)祂不仅赎罪,更是要分赐生命给我们,使我们成为神的儿女,甚至“使我作神后嗣”。
第二节说到主完成神的救赎;作者在第三节则见证如何主观的经历主:“耶稣乃是生命、亮光,乃是真理、道路;今在我心作主、作王,将我引导、安抚。”这说出他经历了神生机的拯救。主耶稣进到我们里面作我们的生命,这生命就是人的光;而光的照亮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实际。这实际又成了道路,使我们得以进入对父神的享受里。接着,他经历主耶稣在他的心里作主、作王,并将他引导、安抚。得救前,我们的心好像脱缰野马;得救后,主要安家在我们心里,管理我们,约束我们,使我们敬畏祂,专一的爱祂,追求祂。结果,就会经历祂亲自安抚我们的心,使我们安息在祂里面。
第四节是作者甜美的宣告,主耶稣是他宝贵救主:“宝贵救主远胜奇珍,时刻满足我心,解我愁苦、消我烦闷,永远与我相亲。”这时候,他的心不再满足于世人所认为的一切奇珍;因为这位宝贵救主时刻满足他的心,祂的价值就远远胜过奇珍。因着主耶稣时刻满足他的心,就再也没有缺乏了,所以不再感觉愁苦、烦闷。结果,享受主耶稣永远与他相亲。这是何等福分!我们为何有时还会愁苦、烦闷?因为我们还有所缺乏,仍感饥饿。我们若是像保罗已经学会了秘诀——在那加我能力者的里面,就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腓四11~13)。
第五节:“宝贵救主不久再临,接我与祂同在,使我贱体变成荣身,安息直到万代。”说出每一位爱主,与主相亲的圣徒心头荣耀的盼望——等候救主耶稣再临,将我们接去与祂同在。我们对主同在的享受,将来是远胜过今天,因将来我们不受卑贱身体的限制。祂来,要先将我们卑贱的身体改变成为荣耀的身体;然后把我们带进祂的荣耀里,与祂同享真正的安息直到万代,直到永远。
第一节至第四节的副歌乃是为着主第一次的来,作我们的救赎主而赞美祂:“美哉、妙哉,神的爱子作我宝贵救主;为我降生,为我受死,流血将我救赎。”而最后第五节的副歌乃是为着主第二次的来,带着荣耀的来而赞美祂:“荣哉、乐哉,耶稣我主,永是我的荣耀;荣耀之名乃是耶稣,我要永远称道。”
祂的名不只是甜美、芬芳,也是荣耀之名。祂的名就是祂自己,越呼求祂的名,我们就越享受祂,经历祂。“祂对一切呼求祂的人是丰富的。”(罗十12下)哦,主耶稣!我要永远称道。感谢主!赞美主!赐给我们宝贵的名。荣耀归于主名!阿利路亚!(完)
约翰牛顿(John Newton)。诗中写出作者奉献给主,并热切爱耶稣的经历。他一生中有许多的岁月,曾经都是在放荡和罪恶中度过的。但当神的爱子作他宝贵救主之后,耶稣这名安抚了他的惊魂,成为他永远称道的题目。
牛顿在1725年生于英国伦敦,其父常年在外,从事航海事业,教养的责任全落于他敬虔爱主的慈母身上。她常带着小牛顿屈膝在神面前祷告奉献,并教导他读圣经,牢记以撒华滋(Isaac Watts)的诗歌。幼时跟着母亲的这段快乐日子,在牛顿一生中留给他不可磨灭的印象。但不幸地,在他七岁那年,母亲竟因操劳成疾,病逝离开了他。这事对一个仅读二年书的小孩而言,真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他也因此步入歧途,十岁起便跟随父亲在海上担任船员,在异乡过了二十多年亡命之徒似的冒险生涯。
他少年时就学会水手们的放浪形骸,酗酒赌博。罪恶的锁链使他难以担当,常在午夜梦回,忆及儿时母亲的慈容及教导,倍感扎心,但亦无法自拔,仍旧沉溺在罪恶之中。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曾使他企图逃亡,却换得剥衣的鞭挞。当他十七岁时,在非洲开始从事黑奴买卖的勾当,后来出了事,自己反沦为奴隶之仆役,遭到各种苦待、折磨。在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中煎熬了数年,直至他父亲探知其下落,送钱把他赎回,才得解脱。
当他坐船返乡途中,一日忽遇暴风,眼见小船就要倾覆,但主就在这时答应了他幼时母亲将他奉献给主的祷告。虽然暴风猛烈的吹袭着,却吹热了他里面冰冷的心;那激浪的摇撼,摇醒了他死沉的灵。他想到自己过去的犯罪、作恶,而神的爱子,竟然为他流血受死;想到他多年为人之仆役,而耶稣本有神的形像,竟然也取了奴仆形状……(腓二6~8)。因此,他大声的呼求祷告,悔改认罪,接受耶稣作他的救主。从那日起,他认识了这宝贵的名——“耶稣”,将他从罪恶里拯救出来。日后,他见证这就是他重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