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兴民
李常受之职事,是将圣经中点点的真理、启示串成一条神圣经纶启示的主线。特别在其后期著作的架构,几乎都是以“神圣经纶”为主、“神的分赐”为辅。在基督教界学者们开始窥视李氏话语职事著作,或研究李氏神学观的当儿,为了免去诸学者有挂一漏万的遗珠之憾,笔者愿冒学浅才疏之险,以忠于事实,避免论断之态度,从中国文词“经纶”典故的角度,将李氏“神圣经纶启示”的异象作一粗浅简介。
中国文化悠久,历史渊远,尤其文字系撰经立学之基础,每一重要文词都有其独到、特定之阐释与典故。李氏在讲述神圣启示的中心路线与神永远的目的时,特别钟爱使用
“神的经纶”一词,代替“神的计划”或“神的经营”。本文愿就中国人文字思想的渊源与发展,探讨“经纶”一词的典故。
“经纶”在《辞海》的定义是:“以治丝之事,喻规划政治也。”礼记中庸篇:“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朱熹曰:“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起类而合之。”所以“经纶”在中文的解释上有规划、治理天下政治之意义。而“经纶”在希腊文原意为:家庭行政、家庭安排、家庭律法、家庭经营等,引申为永远的行政,至终整个宇宙要在神的一个行政之下。故以
“神的经纶”取替“神的计划”或“神的经营”而言,就一般中国人对文字的认知,都会同意用“经纶”来阐明神在宇宙中的行政计划、政治管理是达意、高明的,也确实更能表现神永远的行政或神永远的目的。
然而耐人寻味、值得探讨的是《辞海》的定义亦指出:“以治丝之事,喻规划政治也。”为什么在古代规划政治的事,要用“治丝”来比喻?蚕丝发源于中国,并昌明于中国,世界上任何国家之蚕种、蚕丝与技术,无一不是由中国所传去。蚕丝之事讲究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四大过程,由丝织绸缎制成之上衣下裳、头冠足履,不仅蔽体更进而彰身;朱绿玄黄之衣冠,尤为长幼尊卑之标识及设定礼仪制度之差等。史载尧舜垂衣拱手而治天下,万邦协和,四海太平,遂使中华民族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汉代文景之治,均诏后妃饲蚕,以身作则,为天下先。晋书载:“汉仪母后亲蚕,取列侯妻六人为蚕母”。当秦、汉统一,朝野升平之世,蚕丝业亦开始东传西播,试观世界各国对生丝绢物之呼称,均为“丝”之相类音、类语,而赫赫有名“丝路”之发达更为一明证。总之,从历史上看,蚕丝业之创新与发达否?治理蚕丝兴旺与清明否?几乎与朝代兴衰、版图扩张画上等号。故有“以治丝之事,喻规划政治也”之说。
中国蚕丝文化源远流长,概说可经由栽桑、养蚕、缫丝到织绸四大阶段。而与蚕丝有关之词类、物别、名称,不胜枚举,在辞海中列举了:蚕织、蚕种、蚕蚁、蚕蛆、蚕蛹、蚕花、蚕茧、蚕蛾、蚕眠、蚕具、蚕箔、蚕簇、蚕室、蚕舍、蚕所、蚕坛、蚕母、蚕妾、蚕姑、蚕女、蚕妇、蚕官、蚕商、蚕书、蚕命、蚕市、蚕观、蚕桑、蚕月、蚕政、蚕务、蚕礼、蚕记、蚕性、蚕师、蚕经、蚕事、蚕学、蚕病等等。因此对一个国家而言,就需要有眼光、有“满腹经纶”之仕相,才能将这些分门别类的恰当。换言之,“经纶”就是将治丝整个千头万绪的过程,作精细之理分;或将治丝整个千头万绪的过程,作合理之归纳。故朱熹指出:理其绪而分之是谓“经”;比起类而合之是谓“纶”。事实上,自古来都以“经纶之道”来阐明、解说、比喻“治丝之事”,但因为“治丝之事”的兴旺与清明否,又都直接影响朝代政治的兴衰,故久而久之,“经纶”被喻为“治理天下政治”之大计划。其实政治首要就是“各从其政”,而又“相契为一”,使国事治理妥当,民享太平,物资丰盛。就典故而言,这样的解说是十分贴切合式的。
而这些由栽桑、养蚕、缫丝到织绸四大阶段中,可谓经过了许许多多过程,其间经过种种“经纶”的分类,并为每种过程都赋予不同的名称。但这些分类,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着阐明、安排、各尽其职,并成就这一个“锦绣绸缎”的终极完成。一个庸俗的贩夫走卒看到蚕蚁、蚕蛆、蚕蛹、蚕茧、蚕蛾等表面的过程,可能永远无法联想与政治、朝代的兴衰有关联。但是一个“满腹经纶”之将相,一定会在意、体会到每种过程的细节,因为每个过程都与政治、朝代的兴衰息息相关,甚至是影响政治、朝代兴衰的根本。
我们对圣经的领会,与前述之原则应有异曲同工之见解。事实上,宇宙中一切的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的讲究。好比一棵大树,有根、有本而后有枝节;枝节可以修剪,但根和本都是无法动的。而圣经,特别是新约,也是这样,有根本问题,也有枝节问题。人越没有见识,就越看不到根本,只能看到枝节。又好像欣赏一朵花,人很容易看到花开放,香气四溢,但少有人想到它的根本;乃是有心追求的人,不仅注重外面花的开放及香气的四溢,更深入去研究其根本。
研究圣经也是如此,我们不该只注意枝节,更应该深入其根本。如果读圣经的人,眼目只在圣经里一些枝节上打转,就和根本脱开了。以受浸为例,这是枝节问题?还是根本问题?在于我们是怎样的看法。今天有些人提起受浸,所注意的是用热水还是用冷水等枝节的问题;并且他们在这些枝节上有许多的争论,越争就越远离根本。事实上,受浸这件事是有其根本的,那根本就在于神的经纶。我们若不能把受浸讲到神的经纶里去,所讲的就还是枝节的问题。若能讲到神的经纶里,那就是根本。因为受浸的根本意义,就是保罗所说:浸入基督的死,和基督一同埋葬,在基督的死和复活里与基督联结(罗六4 )。当我们的眼目转到与基督联结的事上,自然就是进到根本里,进到神的经纶里[1]。
从整本圣经来看,旧约包含预表和预言,预表乃是预表神的经纶,预言也是预言神的经纶。这预表是神经纶的描绘;预言则是说到神要来的经纶,就是新约的经纶。旧约中的预表没有一点能脱开神新约的经纶,预言更是如此。新约乃是旧约这一切预表、预言的应验。因此到了新约,神的经纶就得着应验并成全。李氏曾指出:“新约二十七卷书,从马太福音到启示录,卷卷、章章、节节都是说到神的经纶。”[2]
在李氏历年所传讲的信息里,他将圣经中点点的真理和启示,都联于这一条神圣经纶启示的主线。无论是从神成肉身、经过人生、钉死十架、基督的复活、基督的升天;成为赐生命的灵内住于信徒;以及神对人完整救恩的赦罪、洗罪、称义、与神和好、地位上圣别、重生、牧养、圣化、更新、变化、建造、模成、荣化;或是神的国度;亦或新耶路撒冷。这些要点都是用来阐明、强调圣经中神圣启示的中心路线──
“神的经纶”与“神的分赐”。一个宗教徒对基督钉死十架的认识,可能是消极的止于流血将我赎罪;但如果由
“神的经纶”与“神的分赐”角度来看,祂的死不只是了结了旧造,也结束与旧造相联属的一切人事物:撒但、罪、世界、人的肉体、规条中诫命的律法,以及神之外的一切。把宇宙中因着撒但背叛和人堕落所带来的玷污和败坏一扫而光,了结尽净。更在积极方面,基督的死也把祂里面神圣的生命释放出来,分赐到所有信徒里,作人的生命及神在地上的彰显。
读者如以此原则细读本书他文,如:《约三16 的经纶与分赐》、《神的经纶与神的分赐》等,将会更印证在李氏神学的教导里,圣经中的卷卷、章章、节节都是说到神的经纶。这与朱熹用理其绪而分之是谓“经”、比起类而合之是谓“纶”的治丝之道来喻政治的原则不谋而合。
李氏用“经纶”一词,既深入希腊文的原意,并符合中国人文字的典故。经过本文引经据典的探讨、描述。相信读者会赞同,李氏用
“神的经纶”来表现、阐明神行政的计划、神永远的行政或神永远的目的。
在探讨李氏对圣经中神圣启示的中心路线──神的经纶与神的分赐──思想之同时,我们对另一个重要的关键,也应该有所认知。即作为一个爱主的基督徒对解释圣经的态度,真理准则订定的原则如何?从李氏自述的一些见证中,不难看出他是位宝爱圣经,并喜爱读圣经的信徒。但是除了这一面的根基外,我们也需看李氏对圣经──真理准则订定的一面。他常说“真理”不是圣经表面的东西,乃是圣经背后所传输的神圣事实。在李氏的著作中,常常高举圣经,并以圣经为真理之准则。但李氏并不迷信圣经,更不把圣经当作“纸皇帝”。基要派的缺失是过于重视圣经的字句,极端的只相信圣经的字句就是神的启示。在李氏的教导中,真理不是一个死的字句,一篇文章,或是一个命题式的道理。他说:“在一切的信息中,我们所定罪的是死的字句中空虚、死沉的道理。然而我们完全晓得,要产生召会,使召会存在,并且建造召会,我们必须陈明那满了基督、满了那灵、也满了生命的扎实、活的真理。神实行祂经纶的路,乃是使用祂的圣经。”[3]李氏说:“真理原文意实际、确实、真确、真实、真诚(实际与虚空相对)。这是约翰个人独特的用词,也是新约里一个深奥的词,指神圣经纶一切的实际,作神圣启示的内容。并由神的话传输。”[4]换言之,李氏对圣经──真理之准则的定义如下:“真理”就是与神圣经纶有关的那些实际,而与神圣经纶没有关的那些东西就不是实际。因此,圣经的字句不是“神的启示”,只有圣经背后所讲的那个“真理的实际”才是“神的启示”。而圣经背后所讲的实际是什么?李常受非常强调,圣经后面的实际第一是神(约一14 ,17 ),第二是基督(约十四6 ,弗四21 下),第三是灵(约壹五6 下),也就是三一神的自己是真理的实际。并且李氏认为:圣经所有的启示,就是为着“揭示”并“传输”三一神这真理的实际,以及与神圣经纶有关的实际。
基于李氏这个认识,他对圣经的研究,就不仅停在表面字句与枝节真理的层面,而是从根本内在的结构与原则来探讨神的旨意。这就是为什么李氏一再强调
“神的经纶”的原因。只有从
“神的经纶”作出发点研读圣经,才能从根本和内在了解圣经的精意。
李氏作品另一重点乃是“神的分赐”,这“分赐”的思想与
“神的经纶”有直接关系,这一点在本刊他处已有交代。只是笔者愿意在此指出,李氏对圣经的认识,也就是对真理的认识,与“分赐”的思想也有极深的关系。
一般而言,大部分研究圣经的学者,都相当认同巴特(Karl Barth)的说法:圣经是神圣启示特有的“见证”。巴特指出神是启示者,耶稣基督则是那个启示,而圣经是这个启示的见证。换言之,圣经所见证的是耶稣基督。然而李氏却有较高深的发表。他说:圣经就是三一神这个实际的一个“传输”。圣经是一个“见证”与圣经是一个“传输”是不一样的。“见证”是一个工具,它可以见证一件事物,但见证的本身可能与那件事物根本不发生关系;但“传输”则是将那件事物的元素传输出来,与所传输的事物有“生机的”和“内在的”关系。换言之,神的话不仅见证神,更是传输神,神话语的本身就带有神的成分。李氏的著作很着重话语的本质,他认同神话语的功用是见证神,但他更积极地阐明神话语的本质是灵,是生命,更是神的自己(约六63 )。因此李常受弟兄指出:“神的话,作神圣的启示,不仅启示,更传输神与基督的实际,以及一切神圣、属灵事物的实际。”[5]他也提到:“在整本圣经里,没有一本书像以弗所书这样启示出神的分赐。特别在头四章里,最重要的乃是神的分赐。为了彻底研究以弗所书,我们需要研究并明白神的分赐。在整本以弗所书里,没有用到分赐这个词,却有分赐这个事实。”从这个立场与观点来看,李氏对圣经的态度、原则,是着重在圣经背后所讲的那个真理的实际;读经的人要接受一切神圣属灵事物的“传输”,进而强调、延伸为神圣属灵生命的“分赐”,就是“神的分赐”──神要把祂自己的生命、性情分赐到祂所拣选的人里。
因此李氏在八十年代之后的话语职事有他的特点。他释放了许多的信息中,除了讲述
“神的经纶”外,还常用到两个特别字眼,就是“生机的”和“内在的”。他认为唯有出于三一神那神圣内在的生命,才是生机的,在神面前才算得数,也才有价值[6]。而“神的分赐”就是把三一神那神圣内在的生命,生机的分赐给祂的子民。整本圣经六十六卷书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教训,但我们若有属灵的见识,透彻且仔细的研读圣经,就会晓得神的经纶里所成功的重点乃是神的分赐。李氏在尔后许多信息中,不断重复强调:圣经中神圣启示的中心路线就是
“神的经纶”与“神的分赐”。如果说这就是李氏一生为主工作的负担和中心异象,那是一点也不为过。而这两个大题目──
“神的经纶”与“神的分赐”,皆与李氏对圣经的认识有极大关系。
在弗一10 ,“为着时期满足时的经纶,要将万有,无论是在诸天之上的,或是在地上的,都在基督里归一于一个元首之下。”这里的“经纶”亦可译为“管家职分”或“家庭安排”。“行政”一词也可使用,因为这个经纶、管家职分和家庭安排,至终会成为永远的行政。整个宇宙至终要在一个行政之下。在李氏主译之新约圣经恢复本有下列的注解:“这经纶乃是神照着祂的心意,在祂自己里面定意计划的,要将万有在时期满足时都在基督里归一于一个元首之下。这是借着把作生命元素的三一神丰盈生命的供应,分赐到召会所有的肢体里面,使他们从死境中起来,并联于身体而成就的。”虽然这里可使用行政一词,但李氏似乎认为经纶、管家职分和家庭安排这些词较达意,之后他选定“经纶”一词。
“经纶”一词在以弗所书另外用了两次。我们看过,在弗一10 ,保罗说到时期满足时的经纶,万有都要在基督里归一于一个元首之下。然后他在三2说到神恩典的管家职分:“谅必你们曾听见那为着你们所赐给我神恩典的管家职分”。保罗用这词来指神家里管家的职分、职责,保罗称之为所赐给他“神恩典的管家职分”,叫他将神的恩典分配给召会中神的儿女。“管家职分”在原文与“经纶的安排”同字。其不同乃是,神的经纶──是在永远里所定的;并只在于神。神恩典的使徒管家职分──是在时间里赐给的,为要完成神在恩典里永远的经纶;不仅赐给保罗,也赐给所有的信徒。虽然两者之间有上列之分别,但是在经文中到底是译作管家职分或(经纶的)安排,要视上下文而定。恩典的管家职分是在弗三2 提到的,与后面三8保罗所说“这恩典赐给了我这比众圣徒中最小者还小的,叫我将基督那追测不尽的丰富,当作福音传给外邦人”,是前呼后应的两节,且都启示出是神的分赐。保罗得了恩典,将基督那追测不尽的丰富当作福音传扬。保罗乃是照着神的经纶,将基督的丰富一面传扬,同时也一面分配、分赐给众信徒。因此恩典的管家职分,乃是将基督那追测不尽的丰富分配、分赐与众信徒作恩典,给他们享受,这也就是完成神经纶的使徒职分。
在提前一4 ,保罗说到“神在信仰里的经纶”。译为“经纶”的希腊文,也是oikonomia。这里
“神的经纶”一词,原文的意思也是神的家庭经营。在神信仰里的经纶,乃是神的家庭经营,神的家庭行政,要在基督里将祂自己分赐到祂所拣选的人里面,使祂得着一个身体,彰显祂自己,就是基督的身体,也就是召会。使徒的职事应该是以神这经纶为中心(西一25 ),不该传讲与神经纶中心不同的教训。因为传讲异议者不同的教训,会被神的仇敌利用,使神的子民从这经纶岔出去。使徒保罗在提前第一章所阐明的,乃是以神的经纶对抗异议者不同的教训。神的经纶是在信仰里完成的(提前一4 ),我们借着信由神而生,成为神的儿子,有分祂的生命和性情,并被放在基督的身体里以彰显祂。而不同的教训是以律法为本、为中心(7~10 )。神的经纶绝不是在天然的范围里,也不是在律法的行为里,将祂自己分赐给我们。所有凡是传讲以律法为本、为中心的教训,都是不健康的(10 )。唯有神在信仰里的经纶,对抗以律法为本、为中心的教训,才是健康的,并能叫人因信靠基督而得永远的生命(16 ),有分于神永远的经纶。
在林前四1 ,“这样,人应当把我们看作基督的执事,和神的奥秘的管家。”保罗称他自己和他的同工们是“神的奥秘的管家”。管家原文与提前一4 和弗一10 的经纶(oikonomia)同字根,表明他们是神的仆人,受托一个责任,要照着神的经纶施行神圣的分赐。彼得在彼前四10 告诉我们:“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将这恩赐彼此供应,作神诸般恩典的好管家。”所有的信徒都是神经纶的管家,分配神诸般的恩典来供应神的家。这一切都表明神在祂经纶里的心意,乃是要将祂在基督里所有的丰富,借着那灵分赐到祂所拣选的人里面,使他们可以享受祂,成为祂的彰显。
保罗在林前九17 说:“我若甘心作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管家的职分却已经托付我了。”用oikonomia一词,表明交托给他,叫他传扬福音的管家职分,也就是这种行政管理的责任。他在西一25 说:“我照神为你们所赐我的管家职分,作了召会的执事,要完成神的话。”用同一个字来指神赐给他的管家职分,要完成神的话,就是论到基督的神圣启示,为要产生召会作祂的身体。
借此,就看见什么是oikonomia,就是家庭管理,为着分配、分赐家里的丰富。父神实在有一个大家庭,丰丰富富地储存了基督那追测不尽的丰富。这个大的家需要一些行政、安排、体系、计划,好将所有的丰富分赐、分配给神的子民。这也是神的家庭行政。指明一个富有家庭中财富的管理和分配。旧约的约瑟就是一个例子。约瑟是法老家的家宰,法老家富有到一个地步,甚至能供应别的国家,所以需要一些安排、行政、次序和体系,来分配法老家中的丰富,否则那些丰富就搁在那里,没有分配出去。
在新约里最大的分配者就是使徒保罗,我们若读保罗的著作,就会看见新约的保罗就像旧约的约瑟,基督那追测不尽的丰富是由保罗所经管、所分配的。保罗蒙神赐给他神经纶的管家职分、职责、责任,要分配基督所有的丰富。即使在今天,我们还在接受保罗的分配。保罗还一直在作分配的工作,就像约瑟所作的一样。在约瑟时代,所有的人都必须到约瑟那里去得丰富的供应。如果从新约圣经里拿走保罗的书信,大半的丰富就没有了。许多追测不尽的丰富都是保罗分配给我们的。他就是将基督那追测不尽的丰富分配给众信徒的管家,使信徒能成为神的彰显。
在第一世纪末了,当使徒约翰将启示录写完,圣经就算已经完成。约翰同时指出,在这卷书之外不能再加也不能再减了(启二二18~19 )。但是,信徒对圣经的讲解与认识,一直到今天还没有达到终点。当然早在第二世纪,就有一些被称为教父的解经家,他们对圣经作出了许多讲解。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每一个时代都有许多人对圣经真理有研究、有学习。历史给我们看见,这个研究,这个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乃是全体信徒的,也是进步性的,一个世纪比一个世纪更清楚。当然,到了主后五百七十年,教皇的制度被承认后,一直有十个世纪之久,圣经是被封锁起来的,历史上称为黑暗时代。那段时间人类的社会落在黑暗之中,原因就是因为圣经被封闭了。之后,路德这一班人起来改教,他们冒生命的危险,把封锁的圣经公开了。在这之前不久,印刷术也同时发明了。借着印刷,把圣经从锁禁里开放出来。只是在当时,圣经的真理还没有那样的开启,人对圣经的明白很有限,圣经对人类仍旧是一本封闭的书。
从路德改教之后,陆陆续续又有一些解经家兴起来,对圣经的真理虽有一些解开,但解开的程度还是很有限。这样差不多有四个世纪之久,从路德一直下来,经过新生铎夫以后,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主后一千八百二十多年,主在英国兴起所谓的弟兄会。他们当中兴起了许多圣经教师,有达秘( J. N. Darby)、马金多(C. H. Mackintosh)、开雷(Kelly)等。他们一兴起来,真理的亮光如同瀑布一样大量地涌流出来。从那时候起,圣经正式向祂的信徒开启了。
李氏自认对圣经的认识,开始相当得助于弟兄会,他早年得救后,即在弟兄会受教导达七年半之久。他一直认同弟兄会的神学是基督教神学当中最正统的,也是最可靠的。李氏认为弟兄会对基督教至少有下列六点的成就:第一,他们解开圣经的原则。第二,解开了预表。第三,解开了预言。第四,解开了时代。第五,解开了三一神的正确认识加上基督的身位。第六,解开了教会真理[7]。但至终,李氏仍认为
“神的经纶”与“神的分赐”是被弟兄会忽略的两项真理,而天主教、更正教、灵恩派和所有其他自由团体,也都没有看见圣经里这神中心的启示,故使得基督教神学都变得不完全与受到拦阻。
从李氏个人被主接去前十余年间释放的信息中,不难察觉他的传讲、他的教导,单单只与“神圣经纶启示的异象”有关。他常引用提前一3 和四节:“我往马其顿去的时候,曾劝你仍住在以弗所,好嘱咐那几个人,不可教导与神的经纶不同的事,也不可注意虚构无稽之事,和无穷的家谱;这等事只引起辩论,对于神在信仰里的经纶并无助益。”那是保罗写给提摩太的信,要提摩太嘱咐、规劝那几个讲不同之道的人,不可再教导不同的事。什么是不同的事?就是与
“神的经纶”无分无关的事。李氏曾沉重地的指出:“不要说已过的时代,就是在今天,传讲圣经的人,所传讲的能与神的经纶联起来的,真是寥寥无几。虽然他们讲的是合乎圣经的,是基本的,也是关乎基督的,关乎救恩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把所讲的与神的经纶联在一起,并呈献在人跟前,所以神的经纶这词,在基督教里成了一个不用的词。”当他看见这就是他职事思想的中心后,他择善固执,正直分解圣经的使命感更为强烈。
读圣经这本书的人成千成万,读的结果,却各有各的看法。但是,没有多少人看见整本圣经是专讲神经纶的书。李氏认为:“圣经中神圣的启示有三层。第一层是神的福音与救恩;第二层是神的祝福与安乐;第三层是神的经纶与分赐。一个人在没有信主以前,都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并且在肉体的私欲里行事为人,行肉体和思念所意欲的(弗二1~3 )。等到人听见福音,接受了神的救恩,他就从死里活过来,他就是在神圣启示的第一层。以后逐渐他也经历了主的祝福与安乐,而进入神圣启示的第二层。也许过了好久才开始看见,他所经历的还是太低。……还有第三层,就是神的经纶与分赐。这一层不是得救的问题,也不是福乐平安的问题,乃是神的经纶与分赐的问题。神是宇宙中独一尊贵的一位,这样尊高伟大的一位,岂能没有作为?神把我们这些罪人救来,难道只是叫我们平安喜乐,循规蹈矩,将来把我们带到天堂,经过珍珠门,脚走黄金道,享受永世的福乐而已么?”[8]今天基督教中所有的神学对第一层及第二层的经历都有探讨与阐明,但是对第三层却鲜有人因看见启示而论述。
事实上,信徒听见福音,接受了神的救恩后,必须要有见识,有眼光,认识神的经纶与分赐。基督徒应站在神的地位,问一问神要什么?我们若是没有看见神的经纶与分赐,而只停留在头二层里,我们可能享受主,主却得不着享受。我们若只停留在头二层里,即使我们天天享受主,爱主、爱教会,甚至为着教会,但一到了利害关头,我们可能就被暴露,一切仍旧是为着自己,而不是为着主,不是为着主的教会。但我们若得启示看见了神的经纶与分赐,就不会顾到我们自己的成就和得失。因为神的经纶不是顾到我们的成就,乃是要我们这些蒙拣选、得重生的人,全人被那灵充满,以至于到处是主,到处是神,使我们能脱离天然自我,与众圣徒作神的居所。这是关系到神权益、神居所的问题,绝不是个人利害的问题。因为神的经纶就是祂的计划,要将祂自己分赐到祂所拣选的人里面,作他们的生命和一切,以产生并建造基督生机的身体。是神性在人性中得着彰显,是人性在神性中得着荣耀,所以他们二者就互为居所。神而人者住在人而神者里面,那人而神者又住在神而人者的里面,互为居所。
从笔者节录并解说李氏的信息与著作中,明显地看出李氏的这份职事,是为着恢复这些关于神启示中的永远经纶。而圣经中这条神圣启示的经纶主线,也将解说、补齐基督教其他不足及不能处理、解释的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