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论或三元论,是神学上一个争执已久的问题,在西方神学中此争执已有两千年历史,其中许多论点,都是辩过再辩的。在东方,八十年前倪柝声写了一本《属灵人》,对国人属灵追求多有影响,其立论在属灵神学上是有确定的地位。不单在华语世界如是,在英语世界,借其著述之翻成英文,亦予西方属灵神学不少震荡。近来除了有接受其立论之文章外,亦陆续出现评论其立论之文章[1]。鉴于在华文世界此类研究较为缺乏,参考文字较为疏浅,故本书拟就此题目作一较详细之讨论,期望能让读者对此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以期作出一点独立的判断。
二元论与三元论乃属于基督教心理学之范畴命题。基督教心理学,是从圣经的观点与立场分析人本身之构造。近代基督教心理学,以世俗之心理学为基础,附以圣经的观点,有始末倒置之嫌。正确之基督教心理学,必须以圣经为基础,从圣经分析人的构造;世俗之科学,只能用以作为辅助补充。西敏神学院教授Jay Adams 指出,一切心理教导必须以圣经为基础,圣经是剖析人类构造之唯一工具,是启示人在神面前之真实光景的凭借[2]。
《人算什么》一书内容为笔者过去数年于网上陆续刊登的文章,全书除引言外,共分八篇讨论主题。第一篇将历代不同学者对这问题的研究作一简单的介绍。第二篇开始将三种不同的人观──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分别阐述。第三篇列出支持三元论的七处经文,并加以详细讨论,参以各家各派的不同解释。第四篇专一讨论“灵”与“魂”二字在旧约并新约的用法,期以在二元论与三元论之间作取舍。第五篇提出二元论者之圣经根据,并对这些经文之解释作出回应。第六篇是本书主要内容所在,以二元论和三元论解读救恩论里的各项,诸如人的堕落、重生、救恩的次序、成圣、得荣、信徒死后的去向等神学命题。第七篇是对批评《属灵人》一书的不同文章所作之回应。最后一篇是对全书的讨论作一个总结性的结论。除此之外,另加附篇一文,为杨耀威先生所写《回应林荣洪对倪柝声之人观的评论》,以兹参考。
本书所引数据甚多,不能一一细列,只能将重要出处,列于书末之批注,期盼借此探讨,多引起对这方面之学术性的研究及对话。所有纰漏不妥之处,期盼读者不吝指正,并愿神借此探讨,带进亮光与生命,建造基督的身体。
Franz Delitzsch 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解经权威,他与Keil 合着之旧约批注,近代学者仍相当尊崇。Franz 于其三元论著作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1855)一书中,勾画出基督教心理学之发展史[3],从中可见自古教父们起,对人之构造问题已有一些认识和讨论。爱任纽(Irenaeus)、俄利根(Origen)、特土良(Tertullian)、奥古斯丁(Augustine)等著名教父,对此题目皆有精辟立论。至第六世纪后,此题目渐不为人注意。阿奎那(Thomas Aquinas)曾尝试论及此题,只是内容简单。至十八世纪,德国神学家Magnus Friedrich Roos始有专题讨论,其1769年出版之Fundamenta Psychologiae ex sacra Scriptura Collecta(圣经心理学纲要)为此门研究创先河。接着下来有Johann T. Beck 根据Roos 内容,著有Outlines of Biblical Psychology(1843)。其他如Olshausen、Lotze、Goschel、Auberian、 Oehler、Oosterzee 等,皆有不同论著。F. Delitzsch 著有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1840),是三元论著作中之权威。以上皆为德国神学家。在英国方面, Jonathan L. Forster 著有Biblical Psychology(1873),Rev. James T. Gall 著有Primeval Man Unveiled: Or,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Bible(1871)。十九世纪下半G. H. Pember 所著Earth's Earliest Ages中亦有谈及三元论问题[4]。此外,John Laidlaw 著有The Bible Doctrine of Man(1879),Rev. J. B. Heard 著有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1866),其立论最详尽,全书三百六十三页,全都论及三元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又有著名基督教领袖梅尔博士(F. B. Meyer)、慕安德烈(Andrew Murray)等著作。慕氏深谙J. T. Beck 之著作,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发挥。二十世纪主要作者为宾路易师母(Jessie Penn-Lewis),其著作Soul and Spirit-A Glimpse into Bible Psychology,被翻成中文──《灵与魂──圣经心理学浅释》,由台北橄榄基金会出版。另外,宾路易师母与韦尔斯大复兴领袖罗伯斯(Evan Roberts)合着之War on the Saints(圣徒灵战)一书,亦有涉此题目。在宾路易师母之后,又有史百克(T. Austin-Sparks)主持伦敦贵橡中心,作有What is Man 一书,持守三元论。宣道会创办人宣信博士(A. B. Simpson)也是三元论者,他写的Wholly Sanctified 就是根据帖前五23 发展的成圣教训[5]。另外写著名灵修书籍My Utmost forHis Highest 之作者Oswald Chambers 亦著有Biblical Psychology 一书,论点相似。美国方面有麦敦诺师母(Mary E. McDonough)之God s Plan of Redemption(192 0),其中文译本《救赎的计划》曾为上海福音书房所出版。
此外,开西大会运动(Keswick Convention)讲员,包括霍金斯(Evan H. Hopkins)、皮尔森(A. T. Pierson)及戴德生(Hudson Taylor)等,亦有传讲三元论等信息。此类作者多数从经历的立场,说到灵与魂之分别,十字架之主观工作,并天然生命之否定等主题。在比较学术性方面的研究,有E. Bankcroft、H. C. Thiessen、L. S. Chafer、M. Cambron、 P. B. Fitzwater、H. Lockyer、F. H. Barackman、J. I. Marais 等之系统神学。上述诸位作者皆持三元人论。除此之外,广泛论及圣经人论与圣经心理学之书籍有Prof. William P. Dickson 之St. Paul s Use of the Terms Flesh and Spirit(188 3),H. Wheeler Robinson之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Man(191 1),并其于A. S. Peake之The People and the Book 一书中之文章“Hebrew Psychology, Inspiration and Revelation in the Old Testament”、“The Religious Ideas of the Old Testament”及“The Christian Experience of the Holy Spirit”。此外,有M. Scott Fletcher 之The Psych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191 2),E. P. Dhorme之The Metaphorical Use of the Names of the Parts of the Body in Hebrew and in Akkadian(192 3),美国基要派主流人物J. Gresham Machen之The Christian View of Man(193 7),F. H. Von Meyenfeldt 之The Heart in the Old Testament(195 0),J. H. Becker 之The Word Nephesh in the Old Testament(194 2),Aubrey R. Johnson之The Vitality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Thought of Ancient Israel(194 9),C. Ryder Smith之The Bible Doctrine of Man(195 1),并The Bible Doctrine of the Hereafter(195 8),新神学家Reinhold Niebuh之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194 1),Albert Gelin之The Concept of Man in the Bible(196 8), W. G. Kummel之Man in the New Testament,G. C. Berkouwer之Man the Image of God(196 2),Rev. W. David Stacey 之The Pauline View of Man(195 6),H. D. McDonald之The Christian View of Man(198 1),A. A. Hoekema 之Created in Gods Image(198 6),Gordon H. Clark之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Man(198 4),L. T. Holdcroft 之Anthropology: a Biblical View,John W. Cooper之Body, Soul and Life Everlasting(198 9),近期出版的还有John C. Garrison 之The Psychology of the Spirit(200 2)。以上诸作者不全部提倡三元论,但对圣经人观与圣经心理学,皆有不同的贡献。除以上诸作者外,尚有二十世纪十分流行之伴读圣经作者C. I. Scofield(司可福)之批注圣经(Scofield Reference Bible)。司可福并美国保守派大本营达拉斯神学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之主流神学家Lewis Sperry Chafer,皆支持三元论神学。二十世纪上半倪柝声着之《属灵人》,不单普遍影响国人,该书译成英文后更广泛被西方神学注重,影响不少其他著作,如Robert Frost 之Set My Spirit Free(197 3)、Charles R. Solomon之Handbook to Happiness(197 1)、Frank B. Minirth之Christian Psychiatry(197 7)、Dennis & Rita Bennett之Trinity of Ma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Healing and Wholeness(197 9)、Kenneth E. Hagin之The Human Spirit(198 0)、Man on Three Dimensions(197 3)、 Bill Gothard 之Institute in Basic Youth Conflicts(197 9)等[6]。
以上仅为与此题目有关之书目一斑,不能代表这方面全部的著作。不过,就所列刊物而言,可见此题目在神学上并不陌生,绝对不如有些人认为,只是倪柝声晚近所发明;也不如有人臆猜,是他从英国宾路易师母独家传得。
在未讨论圣经提供之数据之先,不妨在此先探讨一下以上各家各派所主张的人观神学。不少学者在讨论这问题时,首先提出圣经视人为一个整体的事实。根据这说法,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圣经提到人时,并没有以他为一个分割对立的个体。人的行动、决志、思维、反应,乃是整个人的作用。譬如圣经说雅各的后代七十个“魂”下埃及[7],不是指七十个脱了体的魂下埃及,乃是指七十个整个的人。这种学说并不是错,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就犹如说“一个人”,是指整体的人;或“一口两口”的口,不是指身体上某器官而已,而是指整个人而言。这种“人是一个整体”的理论于近代神学界某些圈子比较流行[8],不少这方面的学者甚至否定将人分为身体与精神二元,其结果是心理学上的一元论。一元论认为人是一个整体,无法分割,也不能分裂,如Philip J. Hefner 所云:“现代科学对人类与人性的认识,并不容许二元观或三元观,只将此二元三元看作一种比喻或说法上的讲究。”[9]一元论认为人的存在就是“自我”;灵、魂、体都是对自我不同的认知。Bruce Milne 在其著作Know the Truth 中说:“今天二元论三元论之争,已大体被人性整体论代替,根据此理论,人不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而是一个‘魂体’(psychosomatic)合成的整体。”[10]Anthony Hoekema 在其书Created in God s Image 中云:“我们当否定‘二元论’一词,因该词不能正确地表达圣经之人观,并且本身大有问题。……似乎人可以被切成两份,但人在今生不可能被切成两份。……圣经描写人为一个整体,一个个体的存在。”[11]
一元论的一大难题,是人死了以后怎么办?根据圣经,人死后仍有自我的存在。在路加福音,耶稣说到拉撒路与财主的事实[12],十字架上主耶稣对强盗的话[13],并保罗在腓一23 所说的,都强力证明人死后仍然有自我存在的事实。只是人死后身体已去,其存在是在哪部分存在呢?此问题一元论或人性整体论者无法回答。因这缘故,一元论容易发展为绝对唯物论或绝对唯心论[14]。唯物一元论者认为人心理一切现象皆为脑部白质、灰质之作用,故人死如灯灭,类似中国南北朝范缜之《神灭论》所主张的;有神学家主张此死后观,认为人死后不再有自我,直到末日神将身体、灵、魂重新组合[15]。George Jennings 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美国科学协会期刊)指出,许多社会科学家、人类学家与心理学家之所以否定灵魂之客观存在,是因为基本上对灵魂没有研究,缺乏经验[16]。连基督教学者Jeffrey Boyd 在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心理学与神学期刊)中也承认,许多福音派之神学家将灵与魂混用,将人视为一整体,其主要原因是对灵界缺少经历,因而导致福音派神学中人观之落后与浅见[17]。例如Calvin Seerveld认为福音派应扬弃灵、魂、体之人观,摒除此过时观念[18]。 John A. T. Robinson指出,人观之差异来自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之分别,希伯来文化视人为一整体,故此旧约皆持此人观,至新约因希腊文化之引入始有分歧[19]。
人性整体论之另一倾向,则为绝对唯心主义,人不是分成魂、体两部分,而是一个精神存在的整体,坚持此理论者认为人的身体其实只是他的自我认知的投影,真正的存在是非物质的,是主观的,有“我”才有“物”。基督教科学会(Christian Scientists)、进程神学(Process Theology)及新诺斯底主义(Neo-Gnosticism)即持此类理论,与中国王阳明之“意之所在便是物”所说的基本上是一样。许多所谓人性整体论神学家,骨子里都有这类绝对唯心论思想,Millard Erickson在其《基督教神学》(Christian Theology)一书中,已指出此种种一元论教训之差错[20]。
罗马天主教之传统亦支持一元论,至于中世纪之神学,如阿奎那,则在柏拉图二元论与亚里士多德一元论中采折衷主义,认为人是由灵质与物质合成之整体,并相信灵魂死后尚存[21]。只是二十世纪天主教人观认为死后灵魂去向是一奥秘,《天主教教义问答》(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第365条认为:“魂是体之‘形’,换句话说,物质之身体是因属灵之魂而成一活的人,故此灵与体非二质联合,而是二者联成一质。”[22]
如上文指出,一元论之最大弱点是不能解释圣经多处灵或魂与身体之对比。例如旧约但七15 原文:“我的灵在我体中愁烦。”最明显者为太十28 主耶稣说:“不要怕那些杀身体,却不能杀魂的……”并且人死后之去向也是一个大问题,故此,F. Delitzsch说:“任何认为魂与体无分别之结论,皆为与圣经相背之结论。圣经从头至尾所启示之世界观是两极的(即物质与非物质的)。故此,它启示的人观也是两极的,灵质与物质基本上是两种不同本质的东西,人乃是由两种基本上不同的元素组成的。”[23]由以上观之,整体一元论之说法并不合真理。人是清楚分为不同部分的:“亲爱的,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康,正如你的魂兴盛一样。”(约叁2)
二元论基本的论点是人类由二种不同元素构成──属物质的与不属物质的。大部分改革宗(Reformed Churches)之神学家皆为二元论者[24]。二元论者对其持守之观念十分拘泥,认为此人观是唯一可接受之观念。十九、二十世纪数字知名神学家皆为二元论者,如A. H. Strong,在其系统神学中宣称:“人有二重本性,一方面他是属物质的,一方面是属非物质的,他是由体与魂(魂又称灵)所组成,人由二元素组成的思想,是出自人之知觉,此知觉与圣经所见证的不谋而合。”[25]二元论一面接受一元论中所说,视人为一整体,并以圣经证明此点;一面又指出物质与非物质之明显分别,从而得出二元之结论。
在二元论者中,又分为受希腊哲学影响之二元论和整体二元论两种。希腊派二元论源自柏拉图主义。柏拉图的人观散布于其诸著作中,并没有清楚宣明是二元或三元,不过如Bruce Milne 所言:“柏拉图认为人分为两部分,体与魂,人死后魂自体内被释放,而该神圣火花自人之幻影生存(即肉身监狱)中升华至实体世界。”[26]在他以后,许多希腊哲学家都有类似主张,他们认为身体是邪恶的,灵魂是美好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灵魂是身体的精华。诺斯底主义更进一步认为,一切物质(不单是身体)都是败坏的,只有知识是高超的。成圣的路是超脱物质的捆绑,领受从上头来的智慧。有人说三元论是受柏拉图哲学影响[27],说这样话的人其实对柏拉图思想大概未有深入研究。柏拉图思想属希腊体系,而希腊哲学基本上是二元的;二元论的基础是两极主义,而两极主义是诺斯底主义的支柱[28]。亚里士多德写了一本De Anima(论人),其中清楚提倡二元论人观。历史上因亚波里拿留(Apollinaris)倡导之错误三元论异端在教父中产生反弹,因而日后教父皆以希腊二元模式否定亚波里拿留之错谬三元模式。Delitzsch在其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一书中指出,自奥古斯丁以后,所有的人论皆极受希腊哲学之影响,少有根据圣经启示而发挥之言论[29]。
除以上受希腊哲学渲染之二元论外,又有所谓整体二元论(holistic dichotomy)。整体二元论相信人有体与魂之分,但坚持这两者合成为一整体。整体二元论又分有不同学派,如“最低限两极”学说(minimal dualism,由C. S. Evans提出)、“相互性两极”学说(interactive dualism,由Gordon Lewis提出)、“有限度合一”学说(conditional unity,由Millard Erickson提出)、“魂体合一论”学说(psychosomatic unity,由Anthony Hoekema提出)等等。这些学说虽有不同,但基本上并不认为身体是邪恶的,也不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相反的,他们认为身体是灵魂的工具,是彰显灵魂的凭借。柏拉图式二元论认为物质与非物质是不协调的,而整体二元论认为两者是彼此协调的[30]。
二元论的圣经根据,据A. H. Strong 之分析,可分四类: 神创造的过程。二元论者认为神用自己的气(灵),吹在地上的尘土上并产生了活的魂,故结果是“土”与“魂”两件东西。“魂”与“灵”二词彼此更替之用法,二词皆与情感有关(创四一8 ,诗四二6 ),皆与基督舍命有关(太二十28 ,二七50 ),皆与人死后状态有关(来十二23 ,启六9 )。“魂”或“灵”一词,有别于神的灵,也有别于身体(民十六22 ,亚十二1 ,林前二11 );“魂”与“身体”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东西(王上十七21 ,创三五18 ,雅二26 )。 “魂”或“灵”或“体”,在圣经中都可用以形容整个人(约叁2,林前五3 ,太十28 )[31]。
支持二元论之另一位神学家Louis Berkhof,在其Systematic Theology(系统神学)一书中,勾画出此论题在历史上之发展,接着以圣经支持其二元论立场,所提诸点与以上Strong 氏论点大致相同。Berkhof 于讨论二元论之不同学派时,指出另外几种不同的二元论观。 “偶然二元论”(occasionalism),即“体”与“魂”基本上分轧运作,只有神作工时二者才有机缘彼此配合。“平衡二元论”(parallelism),即“体”与“魂”虽各自有别,然而从头一天二者就彼此协调,“体”动时,“魂”亦相对反应;“魂”动时,“体”亦跟着行动。“实用二元论”(realistic dualism),Berkhof认为此是最合理的理论,主旨为“魂”与“体”之相互作用奥秘难明,不必强解,有时互动,有时分开[32]。
至于“魂”是何物,二元论者也有不同见解。Gordon Clark认为,“魂”是神的灵与尘土合成之结果,他指出“神以二元素造人,地上尘土与祂自己的气息,此二者结合成nephesh(即希伯来文之‘魂’)。……旧约之‘魂’代表合成之整体,而不代表任何个别组成之元素。” [33]有人将此比为蓝色镜加上黄色镜产生绿色,故绿色本身并不存在,是蓝镜与黄镜合在一起才产生的,分开就消失了。Strong 对“魂”之定义为“人之非物质部分,被视为人之自我和自觉,拥有并推动人之身体”;而“灵”则为同样非物质部分:“被视为理性与道德机关,有接受神圣感染和神圣同在的潜能”。“灵”与“魂”的分别在于“灵是人本性中神觉的一部分,有接受圣灵的潜能;魂是人本性中物觉的部分,可接触感官世界。人之非物质部分虽具此二重功能,然其本质仍是一。”[34] J. O. Buswell 所著A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基督教系统神学)中之人观,完全根据英国韦斯敏斯德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而发展,认为圣经中所有非物质名词(他共列出七项,即“心”、“心思”──指思考、“心思”──指内省、“情感”、“魂”、“灵”、“心志”)皆指同性质之东西,只是不同作用时以不同名词代表[35]。他认为“魂”与“灵”的分别在于上下文之应用,当应用在与身体有关之地方时就称为“魂”,当应用在与身体无关之地方时则称为“灵”。这种说法实有牵强之处。Buswell引启六9 ,二十4 之“魂”,解释其之所以称“魂”,是因与身体有关;而另引来十二23 ,约四24 之“灵”,解释其之所以称为“灵”,是因与身体无关。此论点之根据很弱[36]。无论如何,二元论支持者虽承认人之非物质部分有不同讲究,但不承认这些讲究是质不同的讲究,而是功用不同的讲究。
三元论相信人分为三部分,即灵、魂与身体。说其分为三部分,意思不是分为三个人格或三个独立的人性。三元论与二元论一样,相信人是一个整体。J. B. Heard 指出,人分为物质与非物质两类,这是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所有哲学家都能明白此点。故此,所有哲学家也都说到这里为止;他们不能领会非物质界里又有灵与魂之分。这原不足为怪,因为他们根本未有神的灵的内住,亦未对神有认识。他们若对灵与魂之分有认识,这才为怪[37]。
三元论的讲法绝对不是如有些人所说是从倪柝声才开始。在初世纪,大半教父皆主张三元论,如爱任纽(Irenaeus)、游斯丁(Justin Martyr)、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俄利根(Origen)、狄地模(Didymus of Alexandria),以至加帕多家之教父们,如女撒的贵格利(Gregory of Nyssa)、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等,皆为三元论者[38]。近代神学中最出名的三元论者,在德国为Delitzsch。除他以外,又有Roos、Schubert、 Olshausen、Beck、Hofmann等;在英国则有J. B. Heard、Bishop Ellicott、Dean Alford、J. N. Darby 等。许多现代福音派学者虽然倡导二元论,但在比较学术性的圈子中,也有不少一元论的反调声音,而极具影响力之司可福批注圣经(Scofield Reference Bible),则是彻底之三元论神学。在其帖前五15 批注中云:“人是一个三合体,灵与魂不是一样东西,来四12 证明二者可以分开,林前十五44 亦证明在死亡与复活的真理上,灵与魂是清楚分开的。”[39]彭伯先生(G. H. Pember)说:“身体可称为知觉,魂可称为自觉,而灵可称为神觉。身体包括五官之知觉,魂包括支持生存之理性,并出自感官之情感,而灵则是人最崇高的部分,直接从神而来,并为接受神、敬拜神的唯一机关。”[40]Oswald Chambers也是提倡三元论的作家之一,他认为“灵是人素质的根基,魂是人素质的形像,而体是人素质的彰显”[41]。这听起来好像有点玄,但他接着说:“魂存在的目的乃是彰显灵,而灵奋斗的目的乃是借魂得彰显。”[42]这就很清楚地说明灵与魂之分别,并其彼此之间的关系。达拉斯神学院教授L. S. Chafer 在其Systematic Theology(系统神学)中支持三元论,但亦不否定二元论:“圣经支持三元论,也支持二元论,灵与魂之分别,如生命本身一样,是一个奥秘,任何从人想出来的定义都不会是圆满的。”[43]他又说:“有人以为圣经只教训二元论,但是灵与魂此二词在许多地方是不能交换使用的。这真理是与二元论相抵触的。”[44]梅尔博士(F. B. Meyer)是二十世纪有分量的作家,他说:“如果我不知道如何分别灵和魂,我今日的灵命就不知如何了。”[45]以上所提之作者,皆是基督教中比较有水平的神学家,他们都肯定三元论的人论。
当然,人之分为三部分,究竟三在哪里,各人见解则有不同。古教父爱任纽(Irenaeus)说:“被尘土所塑造的肉身不是完整的人,而是人的一部分;魂本身若独立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也是人的一部分;人的灵也不是完整的人,它既称为人的灵,就说明也是人的一部分。” [46]他只说出灵、魂、体乃是人的三部分,但没有指出是在本质上、本性上、元素上、功用上、器官上或其他什么方面上是三部分。马丁路德说人分为三部分,灵如同至圣所,魂如同圣所,而体如同外院;他以这三部分比作三个互不侵犯的区域[47]。 J. B. Heard认为灵、魂、体不能算是三种不同的性(natures),只能说为一性的三种表现[48]。但他往后又说三元论主张三性(natures)联于一人位(person[49]),以后又说是三成分(factors[50]),并以眼膜,眼水晶体,与眼泪液比作此三者[51]。 Delitzsch则云三者为两性(nature)三质(substance),但又云人是一个存在(being)中之三元素(elements)或三原则(principles)[52]。 Olshausen 在The Trichotomy of Human Nature Adopted by New Testament Writers中,将灵与魂分为上等与下等的功能[53]。无论用什么名词或比喻来区别这三者之不同,大半学者皆承认灵、魂、体有其分别,即使二元论者不承认灵与魂是两个实体,也得承认他们在用法上有不同,用法上的不同即指明功用上的不同,而功用上的不同就可以证明本质上的不同[54]。
当然,严格来说,圣经只说人有分灵、魂、体三部分,并没有多说到每一部分的本质,也没有肯定或否定“灵”与“魂”是两个本质或一个本质。在英文,人分作三部分称为tripartite(三分),与trichotomy(三质)稍微有一点不同[55]。本书提到“三元论”这词时,其意义主要是指“三分”(tripartite),而不是严格的“三质论”。
林荣洪:《属灵神学──倪柝声思想的研究》(香港:宣道出版社,1985)。梁家麟:《〈属灵人〉与倪柝声的三元人观──兼论宾路易师母对他的影响》,《建道学刊》,(1999 年12月)。赵天恩:《近代中国教会史中的人观》,(2002 年两岸教会神学研讨会,中国教会的人观)。廖元威:《倪柝声三元论人观》。A. McCafferty,“Dichotomy, the Orthodox View of Human Constitution.”(April, 2002)。李锦纶:《对中国教会中人观的系统性反省》。Yuan-Wei Liao,“Watchman Nee's Theology of Victory: An Examination and Critique from a Lutheran Perspective”, Th. D. diss. Luther Seminary, St. Paul, Minnesota, 1997。周功和:《谁是属灵人──中国教会常见的争议》,《中国与福音》第12期。
参Jay E. Adams, The Christian Counselor's Manual,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3), 93.
Franz Delitzsch, 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 Clark's Foreign Theological Library, Ser 4., vol. XIII (Edinburgh: T. & T. Clark, 1867), 3-11.
G. H. Pember,“The Creation of Man”in Earth's Earliest Ages, chap. 4 (Grand Rapids: Kregal Publications, 1975), 74-82.
A. B. Simpson, Wholly Sanctified, ed. Camp Hill (Penn: Christian Publications, 1991).
本章资料得助于Matthew Cohn, http://www.mattcohn.net/history.html 并John Woodward,“Man as Spirit, Soul, and Body”, http://www.gracenotebook.biblemessages.com
参林荣洪:《属灵神学──倪柝声思想的研究》(香港:宣道出版社,2004,再版)。
Philip J. Hefner,“Forth Locus: The Creation,”in Church Dogmatics, ed. Carl E. Braaten and Robert W. Jenson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4), 334.
Bruce Milne, Know the Truth (Downers Grove: Inter Varsity Press, 1982), 97.
Anthony A. Hoekema, Created in God's Image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1986), 209-10.
George J. Jennings,“Some Comments on the Soul as Developed in Orthodox Christian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 19 (March 1967): 7-11.
Jeffrey H. Boyd,“The Soul as Seen Through Evangelical Ey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23 (Fall 1995): 161-70.
Calvin Seerveld,“A Christian Tin-Can Theory of Ma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 33 (June 1981): 74.
改革宗为接受加尔文(John Calvin)神学传统之宗派。加尔文一生著作以Institute of Christian Religion一书为主,该书涵盖其神学架构的全部。主要接受加尔文神学的宗派有长老宗。该神学重点为神的主权、神的荣耀、神的拣选和神的约,强调客观真理,对主观经历多取怀疑态度。对属灵神学和灵修神学颇有抗拒,对成圣之道认识较浅。欲探讨改革宗神学并其传统,可参John H. Le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formed Tradition. Atlanta: John Knox Press, 1977.
Augustus H. Strong, Systematic Theology (Philadelphia: Judson Press, 1907), 485.
Philip J. Hefner,“Forth Locus: The Creation,”in Church Dogmatics, 97.
见W. L. Rees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Eastern & Western Thought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80), s.v.“Dualism,”136 . John Laidlaw 指出,柏拉图虽有说到人之三分,但其三分不是三元论。参John Laidlaw,“The Trichotomy in its Historical Connections,”in 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Man, note to Chapter V (Edinburgh: T. & T. Clark, 1895), reported by Klock & Klock, USA, 1983, 98-108. J. B. Heard 亦指出同样论点,即柏拉图实为二元论者。见其著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 (Edinburgh: T. & T. Clark, 1870), 65. 柏拉图只将人分为身体与精神两部分,就是soma与psuche。不错,柏拉图曾说过一种的三分,但他是说魂的三分。在Republic(共和国)一书第四卷中,他说人的魂分logistikon、thumoeides、epithumetiko 三等。头一等与理性有关,第三等与感性有关,而第二等则介乎其间。这根本不是灵、魂、体的分,乃是魂内之三分。柏拉图根本未用过新约的pneuma(灵)这字。至于在他的另一本书Timaeus中,他是将精神世界分作nous、psuche与soma三等。这是对世界的分,不是对人构造的分。当然,我们可以将此精神世界的分法延伸至人本体的分法,但这是引伸的解读,不是柏拉图本身所说的。然而,即使将人本身用柏拉图的三个词nous、psuche 与soma 来分,也不等于新约保罗之pneuma、psuche与soma。柏拉图根本没有pneuma(灵)的观念。故此,说灵、魂、体的三元论是抄袭柏拉图的理论,根本是毫无根据。当然,古教父们自奥古斯丁后,皆有此张冠李戴的作法,日后学者也就人云亦云,认为三元论是受柏拉图主义影响,但事实上这是两个根本上不相干的观念。
Franz Delitzsch, 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 4-5.
Gordon R. Lewis and Bruce A. Demerest, Integrative Theology, vol. 2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0), 148-149, quoted by Boyd in “One's Self Concept in Biblical Theology,”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40 (June, 1997), 211.
Augustus H. Strong, Systematic Theology, 485.
L. Berkhof, Systematic Theology, 195.
Gordon H. Clark, 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Man (Jefferson: The Trinity Foundation, 1984), 37.
Augustus H. Strong, Systematic Theology, 486.
J. O. Buswell, A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vol. 1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2), 238-241.
J. O. Buswell, A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vol. 1, 239-240.
J. B. Heard,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Spirit, Soul and Body (Edinburgh: T. & T. Clark, 1868), xiii.
J. B. Heard,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Spirit, Soul and Body, 5.
The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ed. C. I. Scofield (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9), 1270.
The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77.
Oswald Chambers, Biblical Psychology, 2nd ed. (Grand Rapids: Discovery House, 1995), 46.
Oswald Chambers, Biblical Psychology, 210.
Lewis S. Chafer, Systematic Theology, (Dallas: Dallas Seminary Press, 1947), 2:181.
同上注。
Irenaeus,“Against Heresies,” The Ante-Nicene Fathers, vol. 1 (Grand Rapids: Eerdmans Publishing, 1979), 532. 爱任纽清楚为三元论者,以上所引段落出自爱氏对神完全之救恩之领会,他又引帖前五23 作证,说明神使人成圣,乃其灵、魂、体三部分之成圣。
“The Magnificat,” Luther's Works, vol. 21 (St. Louis: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301-306. 廖元威论文指出,马丁路德其他著作中显示他的人观是整体人观(Totus homo, 见注1)。这只能说是马丁路德一面的说法。在以上所引“The Magnificat”一文中,路德清楚将人分作灵、魂、体三部分,于其脚注中,编者特注明“在这里并在其他地方,路德提倡人性三元论,即人分灵、魂、体三部分。然而,在他其他的作品中,有些地方也似乎显示他提倡二元论,即人性分物质与非物质两部分”。在廖元威(论文,185页)所引路德加拉太书讲章中(Luther's Works, vol. 27, 363),路德自云:“人的三分似乎坚立于帖前五23 :‘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然我不愿尝试支持或否定此论点。”明显路德在这点上不是绝对的。又在同页廖氏所引的一段话之开始,路德说,“In my temerity……”,也就是说,根据他“鲁莽、轻率”的讲法,人是一元的,整体的。无论如何,路德究竟是主张三元论、二元论或整体论,只能说他在不同地方有不同说法,不能划一定规。
J. B. Heard,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 - Spirit, Soul and Body, 119.
J. B. Heard,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 - Spirit, Soul and Body, 120.
J. B. Heard,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 - Spirit, Soul and Body, 121.
J. B. Heard,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 - Spirit, Soul and Body, 118.
Franz Delitzsch, 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 109-119.
Olshausen, Opuscula Theologica (Berlin, 1834), 154. 转录自John Laidlaw, 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Man, 69.
例如绝对二元论神学家A. A. Hodge 在他Outlines of Theology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1972),第300 页中也承认“灵指人心理中与理性有关部分,魂指人心理中与身体本能与促动力有关部分”。另一位众所周知之二元论神学家Louis Berkhof 在其Systematic Theolog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39),第194页中也承认“灵指人里面属灵部分,作为支配身体之生命与行动原则,而魂则特指人之行动之主体或主题。”Lange其帖前五23 批注中(第95页)亦云灵与魂虽不能指不同“部分”或“本质”,但却肯定指不同之“关系”“方面”“功用”,并指出灵是“向上”之部分,魂是“向下”之部分。许多其他学者也以此“向上”、“向下”区别分辨之。Hodge虽然反对灵与魂是两种不同本质,但却十分强调魂与体是两种不同本质。而他强调“魂体不同质”的理由,是因为这两者表现不同、功用不同:“我们分辨一件东西的本质的路,乃是根据它的现象。因为某种现象或常理会告诉我们,该现象之表现背后必然有某种本质。根据此不易之理,如有两种现象是彼此不同,甚至相互抵触的,则其背后之本质必是不同的。”(同上第42页)根据他这话,则灵与魂既有表现之别,则定有本质之分。
有人将tripartite与trichotomy分论,前者只说人有三部分,而后者则具体宣称此三部分属三种性质。批评倪柝声的人咬定他传的是三元论,但其实倪氏著作中只指出人有三部分(tripartite),连反对他的人也承认他没有强调这三者在性质上之不同(参A. McCafferty,“Dichotomy, the Orthodox View of Human Constitution,”8-9)。许多反对他的人,也得承认“灵”与“魂”分别指人里面不同的功能,所以这些人事实上也没有否认“三分论”。假若他们认为倪柝声的“三分”就等于“三元论”,那他们自己也都是这种定义的“三元论”者了。其实许多反对的人,不是真正反对“三分”,是反对其他东西,这其他东西下文再论。我们在这里并不强调此三者是三种不同性质,但至少从上文可以看见这三者并不是说不可能是三种不同性质的东西。二元论者则咬定这三者不可能是三种不同性质,这有待他们好好的从圣经经文证明给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