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365
与基督的联合─联于祂死与复活
一
我与基督已同钉死,十架已将我解释;我与基督已同复活,祂生我里,供应我。
副
与基督同死,何等的安适!脱世界、自己、罪恶!与基督同活,何等的超脱!祂生我里,供应我。
二
历世历代所藏奥秘,今借信心可知悉荣耀盼望─基督居衷,应当无时不歌颂。
三
天然景物都有隐征麦种死了子粒生;贱木接在珍树上面,小则变大,苦变甜。
四
这个就是圣洁秘诀─不是自己无残缺;主啊,求你虚我、满我,扩我度量给我多。
五
这个会使病痛得治─只要你向自己死,并以主的生命能力作为全人的供给。
六
经过十架,达到宝座,主是这样的领率,先是死亡,后是荣耀,主既如此我仿效。
读经:
创二16~17 耶和华神吩咐那人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善恶知识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神的话是告诉我们,吃分别善恶树的必定死,吃生命树的必定活。神也给我们看见,凡人借着分别善恶树来活着的,要失去他的地位;人如果要在神面前一直继续活着,他就必须知道什么叫作吃生命树的果子。…这两棵树所代表的两个生活的原则。人作基督徒之后,有的人是凭着是非来活着,有的人是凭着生命来活着。我讲到这一个问题的时候,我有一个假定,就是说,你们已经脱离了罪恶的原则,你们已经在神面前走前面的路。
是非的原则
什么叫作跟从是非的原则?我们行事为人,我们在那里问一个问题,就是有一件事,我这样作,到底对不对?是不是?我这样作,到底是善的,或者是恶的?…但是,神的话是这样说,“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二17 )达到极点,还不过是分别善和恶;达到极点,还不过是挑选拒绝─拒绝恶的,挑选善的。
生命的原则
你作一件事,你里面有生命,生命觉得爬起来,生命对你说话,里面觉得对,里面有生命,里面有力量,里面有膏油,你知道说有生命。许多的事,凭着人的眼光来看是对的,凭着人的眼光来看是是的,是善的;但是,顶希奇,里面那一个生命不响应,里面那一个生命冷下去,里面那一个生命萎下去。
请你记得,神的话告诉我们,我们基督徒的生活是凭着里面的生命,不是凭着外面的是非。世界的人,没有得救的人,他们生活的原则达到极点的时候,不过是是非;如果你,如果我,生活的原则也不过是是非,就我们和世界的人一样了。
生命的标准高过善的标准
神说,“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善和恶是摆在一起,善和恶是在一条路上,生命是在另外一条路上。不只恶是基督徒所该拒绝的,连善也是基督徒所该拒绝的。在这里有一个标准比善的标准还要高,这一个标准叫作生命的标准。
要听祂
要让神的生命满足
人说是就够了,对就够了;但是神说,还不够,是生命的才够。到那一个时候,里面会产生喜乐,里面会产生平安。这一个是生命的道路和是非的道路两样的地方。说起是非来已经是够了,还要有什么?但是,神不是说是就对了,乃是要到神的生命满足了才够。
所以,什么叫作山上的教训?马太福音五章到七章怎么说?我告诉你说,没有别的,马太五章到七章就是说,作得是了还不够,要作到这一个生命,神所给你的生命痛快了才够。这是马太福音五章到七章,这是山上的教训。山上的教训,不是说,如果事情对了就行了。人是说,为什么缘故,脸给人打一下,还要转过来给他打?脸给人打了一下,不说话已经很好了,不骂已经是不得了的,涵养功夫很深了。但是,神说,给人打一下,就低下头来回去,里面的生命不行,里面的生命不够;乃是当你这一边的脸再转过去给他打的时候,意思就是说,我里面没有恨的心,我不生气,并且我里面能够再受同样的待遇。生命是谦卑的,生命能够把脸转过来由人打。这是生命的道路
许多人说,马太福音五章到七章难得很,我作不来。我承认说,马太五章到七章不是你能作的事。如果你要作,那会要你的命,你是不能作的。但问题是在这里:你的里面有生命,你也有这一个生命;生命告诉你说,你不这样作,你就不痛快。不管是弟兄、是姊妹得罪你多厉害,你如果不能跪下去为他们祷告,里面不痛快。忍耐不说话是好,但是如果不按着山上的教训去作,里面不痛快。所以山上的教训没有别的,就是告诉我们说,你怎么作才能叫你里面的神的生命痛快。就在那个时候,神的生命才痛快,才觉得轻松,才觉得平安,才觉得快乐。
所有的事情,是说,神在我里面怎么说,自然里面有光来照亮。请你记得,重生是一个事实,神借着主耶稣基督住在我们里面也是一个事实,主自己一直在我们里面彰显祂自己。我们在这里盼望能够对神说,你施恩给我,叫我借着生命树来活着,叫我不借着分别善恶树来活着。我们要常常注意生命怎么说?我是这样说,生命怎么说?你如果活在那一个原则上,我告诉你,你要看见,在基督徒里面要有一个大改变。今天有许多难处的发生,有许多事情作不好,都是因我们只有是非的标准,没有生命的标准。如果有生命的标准,许多事情就都解决了(倪柝声文集第三辑第十册,一八六至一八九、一九一、一九六、一九八至一九九、二〇二至二〇三页)。
参读:倪柝声文集第三辑第十册,两种生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