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

我今撇下一切事物

« D348 »

职事信息摘录

“话语职事”正刊第四十期,曾刊过一篇达秘小传,说到达秘一生的故事。那里给我们看见,他实在是个奉献的人。他在前一个世纪,大为主使用,有千万个人从他得到了属灵的帮助。但是直到老年,他所走的路还是正直的。他很可以有名望、有地位,但是他不要。那篇小传里记载他年老的时候,有一次去义大利旅行作工,在一所极简陋的旅馆里过夜。他极其困乏,就把头俯在两手之间,轻声的唱说,“我今撇下一切事物,背起十架跟耶稣。”就是在那种情景之下,他还是没有怨叹,没有后悔,反倒欢乐的唱这首诗歌。我读到那里,实在受感动,觉得他直到末了,还能保持着断送前途的结果。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他的奉献却没有衰老,还是像起初奉献的时候一样新鲜。(生命的经历,第三篇)

诗歌简介

赖特(Henry Lyte)生活孤寂,又受爱人丢弃,一生郁郁不快。这首诗是他诗中最佳的一首。

赖特有一同事病重。到病人的床前,赖特深觉无话可说,却看出这位病重的朋友,比他更平安。心受感动,努力读圣经后,便写下了这首诗歌,纪念他所得的属灵经历。

在美国有一犹太富翁,他的财产非常的多,然而他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当然他极疼爱他的女儿,如同掌上明珠。有一天,这女儿在一次机会中,听福音得救了。得救之后,非常的爱主,这在犹太人中间是一件大事,因犹太人至今还以救主为羞辱。父亲虽百般的劝导、逼迫,却没有效果。某天,正值女儿的生日,照例有许多的亲友前来祝贺。那时,这父亲忍无可忍,便当着众人宣布说:若是女儿否认了主名,就在当日,立刻将所有的产业给了她。若是不然,她就必须离开她的家。当时的空气非常的紧张,这位姊妹不作一言,即起身至钢琴旁,安静的弹出这首诗歌,慢声唱道:“我今撇下一切事物,背起十架跟耶稣”。虽然是群心如硬石般的犹太人,也都受感落泪。唱毕,即不取一物,单身离开了父家。毕生于贫民中,传扬这位至宝贵的耶稣。

赏析一

我今撇下一切事物,背起十架跟耶稣;甘受藐视厌弃贫苦,一心跟主走窄路。前我所爱所慕所求,今与穷心同归尽;当我又是何等饶优,神与基督是我分。

在美国有一犹太富翁,只有一独生女儿,视同掌上明珠。有一天,她听福音得救了,而且非常爱主,这在犹太人中是一件极大的事,因为犹太人至今仍以信主为耻。她父亲虽多次对她施恐吓,终无效果,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就当众宣布:若是女儿能否认主名,立刻把全部财产给她。但这位姊妹,却一言不发地走到钢琴旁,以肃穆的神情谈出一诗,慢声唱道:“我今撇下一切事物,背起十架跟耶稣……”唱毕,站在周围的人,无不因之受感,潸然泪下。但这位姊妹因此就默然地离开了父家,终身在贫民中传扬主爱的福音。

她所唱的这首诗就是第三四八首,因为它是由痛苦的经历中千锤百炼出来的,所以最能安慰受苦的人,坚固软弱的人。

作者赖特(Henry Francis Lyte 1793-1847)生于苏格兰,幼年失怙,在爱尔兰圣三一大学半工半读完成学业,但是为了跟随主的缘故,他毅然舍弃了世福,一生尽心服事圣徒。但他所服事的地方Zower B. Ham是一个穷乡僻壤的渔村,潮湿的海洋气候再加上繁重的工作,遂使他无法维持身体的健康。而渔人的粗犷与无知,也不能体会他在主里面的劳苦,他的爱人更在此时离他而去,教会中又起了纷争,在那些暴风怒吼、密云笼罩的日子里,他却摸着主的大爱,因而更新了自己的奉献,写下了这首壮烈感人的诗歌。

他认定了这次他应当拣选的道路,一切藐视、厌弃、贫苦都不能减少他跟主走窄路的心志。朋友见他抱病做工,劝他不要过于劳累,但他回答说:“磨光了,强似锈光了。”(It is better to wear out than to rust out)当然,这样孱弱的身子使他自己也知道地上的职事就要停止,作客的旅程即将抵终点,但他没有因此而裹足不前,在他已不多的日子里却仍竭力奔那摆在前面的路程。“向前由恩进入荣耀,信当藤牌求当翼;永世日子就要破晓,主必领我直到底。……”本诗结束时所写的,正说明了这位基督忠心斗士的盼望。

在荷兰有一处教会,极其荒凉,最后只剩下一位老太太还按时聚会,有一天她独自在会所唱道:“我今撇下一切事物,背起十架跟耶稣……”这时适有两个少年人在对面楼上,目睹此景,就大受感动,立刻下楼悔改祷告,复兴的火因此燃遍了那个地方。

当许多的人和主耶稣同行时,祂转过来对他们说:“凡不背着十字架跟从我的,不能作我的门徒……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因为走这条路所需的代价都是痛苦、嘲讥、损失、苦难,然而对于一个勇敢的天路客旅,十字架对他却具有奇妙的吸引力,甚至主耶稣自己也背着祂自己的十字架,走向髑髅地,而我们岂能比我们的主有更多舒适安逸的盼望?

当达秘弟兄晚年的时候,有一次去义大利旅行作工,在一所极简陋的旅馆过夜。他极其困乏,就把头俯在两手之间,轻声的唱着:“我今撇下一切事物,背起十架跟耶稣……”在这样的情景下,他仍无怨叹,毫不后悔,虽然他的年纪衰老了,但他的奉献,却没有衰老,仍像起初奉献的时候一样新鲜。

既然这是到荣耀里去的路程,而前面许多具有信心的英雄都已经走上去了,那么,就愿此诗能激励我们向前,由恩典进入那丰盛无比永远的荣耀中去。

(摘自台中市召会周讯第9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