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

福哉以爱联系

« D621 »

诗歌简介

约翰法色(John Fawcett 一七四〇——一八三七)因着亲身经历了在教会中弟兄相爱的无上福气,所以能写出“福哉以爱联系”这着满了甜美感觉的诗歌。

法氏生于一七四〇年,十六岁时因听怀特腓(George Whitefield)讲道,受感得救,后来献身事主。二十六岁那年迁居约克郡(Yorkshire)的小村,服事当地一班纯朴的村民,并为乡童设立学校,事奉以来,颇蒙神的祝福,并得村民的爱戴。生活虽极清苦,变怡然自得。转瞬七年过去,一七七二年忽接伦敦教会邀请,约赴伦敦作工,遂一面覆函允诺,一面收拾行囊,准备启程。

事为当地圣徒获悉,苦苦挽留未果,只得依依饯别,并恳请释放最后一篇信息。次日车马预备妥当。行李均已搬运竣事,正拟人为携同妻儿,与纷纷前来送行的弟兄姊妹一一握别。但见弟兄姊妹个个恋恋不舍,脸上流露着一片真情,甚且挥泪泣诉,此情此景,感人肺腑。其妻不禁号啕大哭,回顾丈夫说,“约翰,我心里实在受不了,我们怎能离开这些可爱的弟兄姊妹?”法氏含泪答说:“我内心也是同样难过,觉得不该离开这儿。”

奇妙的事就这样发生。法氏夫妇毅然吩咐车子停住,把行李卸下,他们定意再也不走了。就是这一决定,叫法氏在该小村忠心事奉达五十一年之久,直至离世之日始终不渝,从无半点悔意。可以说,他是将全部生命浇奠在约克郡的圣徒身上。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他这样作呢?唯一的答案就是爱,基督在众圣徒里的爱,使他们的心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福哉以爱联系”这一首诗歌,就是从这宝贵的经历中产生的。圣徒中间“每逢彼此分离,总是难免依依”的时候,这首诗歌最能唱出当时深处的感觉,难怪它为多人所喜爱。

此诗作成后,直至一七八二年始在刊物上发表,由瑞士的纳格尔(Hans G.Nageli 一七六八——一八三六)作曲。纳氏系瑞士音乐协会的主持人,与贝多芬深交。这首曲子于一八三七年为人发现,并配以法氏诗作,相得益彰,即成此首著名的诗歌。

法色的一生就是这样实际的活在弟兄相爱里,除此以外,别无所求,也无所慕,地上一切名利,均不为所动。有一著名的学院聘其担任校长,亦被婉拒。一八一一年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赠予荣誉博士学位,法氏亦视为敝帚。后来他的一本著作使英王乔治(King George)三世深受感动,应许赐他所求的任何事物。

讵料法氏无动于衷,恭敬的答复说:“我与教会的弟兄姊妹同住,享受彼此相爱的生活,神且赐福我们的工作,我已心满意足,舍此别无所求!”

慕迪(D.L. Moody)的蒙召事主,和这首诗歌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当他二十三岁那年(一八五九年),正为着是否放下职业而犹豫。一日,他所负责之儿童班里的一位教师,到他工作的鞋店里,告以肺部重又出血,医生劝他易地休养,因此决定回纽约州去。但他临去前感觉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未曾带领班上任何一人归向基督。慕迪便提议坐车陪他将此感觉告诉学生们。于是相偕挨户到每一位女孩家里,诚恳地谈起灵魂得救的问题,并一同跪下祷告。十天后,班上最顽固的一位也降服了基督。

启程前夕,他们和这些新近蒙恩得救的女孩一同聚集,祷告赋别。病重的老师坐在中间,诵读约翰福音十四章,然后同唱“福哉!以爱联系”,又跪下祷告,每位孩子都接二连三的为那位教师代祷。慕迪会后自言自语说:“哦神!我宁可死,也不愿失落这晚所得的福分!”

第二晚,慕迪亲往车站送行,几乎全班女童不约而同的来到,他们又同唱那首诗歌,但已泣不成声,正如诗中所云:“一人心伤,众人泪淌,充满同情心肠。”那位病重殆危的教师站在末节车上,向天举起手指,嘱咐众人在属天圣城相会。慕迪后来见证:“我无法再继续经商,买卖对我已失去吸引。我已尝到另一世界,无心再去赚钱了!”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的心何等渴望,能天天聚集一起,饱尝彼此相爱,心心相契的甜美生活。虽然这样真好,但还不过是新耶路撒冷的小影。今日我们在地,身体难免分离,骊歌仍须重弹,惟愿我们携手同唱:

盼望那日快显,再无别离辛酸:

相爱更亲,相交更甜,同乐直到永远。

(注:新约圣徒将来在新耶路撒冷属天部分,那是我们属天更美的家乡。)

赏析一

此诗作者福塞特弟兄生于1740年,是英国约克夏(Yorkshire)人。十六岁被主得着,不久就出来事奉主。在他为主作工的六十多年中,因着经历弟兄彼此相爱的实际,才写出这样甜美的诗歌。福塞特的一生别无所求,地上一切名利,他均不为所动。英王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曾应许钦赐任何他所企求的事物。讵料福氏亦无动于衷。他恭敬地答复道:“我与教会的弟兄姊妹同住,朝夕享受彼此相爱的生活,神且祝福我们的工作,我已心满意足,舍此别无所求!”

彼此相爱的召会生活是最吸引人的生活。这种生活就如诗歌第一节所说:“福哉以爱联系,圣徒心心相契;彼此交通一情一意,真如在天无异。”这是新路实行的结果和特色。新路的实行共有四个步骤:生、养、教、建,以及一个架构上的四种聚集:福、家、排、区。(注:连传福音都该尽量成队,聚集祷告后再出去。)因此,圣徒们除了在主日聚集之外,在周间也有家与排,“全家要奉献”、“人人要入排”。全家奉献是为能打开家,有家排聚会;人人入排是要每一个人都没有遗漏地被联结与照顾到。当人人都生机、亲密、温暖的被顾惜喂养在“家排聚会”里,就能出现诗歌第二、三节所描述的情景——“在父恩座之前,同心寻求眷怜;有望同盼,有苦同难,同忧、同乐、同安。”“软弱彼此体谅,重担互相担当;一人心伤,众人泪淌,充满同情心肠。”

家排聚集的特色,确实就如诗歌所说,满了彼此互相,圣徒们在生活里紧密地建造在一起。最近到大树乡探访一位九十岁的年长师母,她是在青岛时由李常受弟兄所施浸的。她说,早期召会生活圣徒极“亲”,彼此挨家挨户串门子,聚集不断;你没出现在聚会中,不需几天,圣徒马上来探访。

在喜乐的一二二〇大团聚中,高雄市县神的儿女,回家的人数将近六千五百位。虽然大团聚主题“主日分别”的观念已深刻种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但在这令人怀念的盛会之后,我们该如何托住回来的圣徒,使他们继续享受父家的欢乐?答案是:“家排聚集”是主日他们能一直回来聚集的前置条件与绝对保证。我们要在今年遍处恢复极“亲”的家排聚会。(注:高雄市召会订出2010年共要达到300个小排的目标,凤山市召会也订出50个小排的目标。) 柯顺清

赏析二

圣徒相顾激发爱

彼此交通挑旺灵

本诗作者约翰福赛特(John Fawcett,1740~1817)出生在英国约克郡的一个小镇。幼年家贫失学,十六岁时信主,奉献后进入神学院读书。之后,他被派到一个贫穷的乡村教会服事。他热心事奉,深受圣徒们的爱戴。随着儿女的增加,他的薪奉已不敷一家六口之需。1772年,伦敦一间有名的大教会拟聘请他,待遇优厚。他考虑再三,终于接受了聘约。

当福赛特一家把行李搬上马车,正准备离去时,圣徒们纷纷前来送别。有人哭着求他们留下,有人紧拥他们不放;临别依依,众人围车而泣。最后福赛特师母忍不住大哭,对她丈夫说:“约翰,我实在不忍离开他们……”福赛特说:“我也是。”终于他大声宣布:“我们决定留下。”一时欢声雷动,大家争着把他们的行李卸下。

为了记念这件难忘的事,福赛特便根据路十二15:“你们要当心,要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婪;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于家业丰富。”写下了这首诗歌。

作者以现实为考量,若是选择较优沃的服事环境,相信不少人会赞同。但他与他的夫人却愿意永蛰乡间,事主终老。这是因为他们与众圣徒已经在爱里联系,心心相契,一情一意。他们虽是穷在外面,却已经富足在里面。

第一节:“福哉以爱联系,圣徒心心相契;彼此交通一情一意,真如在天无异。”本节有一个极重要的词——“彼此交通”。这是福赛特能与圣徒建造紧密,以致舍不得离开的原因。在圣经里,包含“彼此”这词的经节很多。如:“彼此相顾,激发爱心”(来十24);“凡事卑微……在爱里彼此担就”(弗四2);“彼此相爱,因为爱是出于神”(约壹四7);“彼此认罪,互相代祷”(雅五16);“彼此热切相爱,因为爱能遮盖众多的罪”(彼前四8)等。有这些的“彼此”、“互相”,我们就会“知道祂的呼召有何等盼望”,以及“祂在圣徒中之基业的荣耀,有何等丰富”(弗一18)。

圣经在我们经历主的美善与丰富上,非常强调个人。如:“愿他用口与我亲嘴!因你的爱情比酒更美”(歌一2);“他带我进入筵宴所,以爱为旗在我以上”(歌二4)。这些都是很个人的,主词都只是“我”。雅歌甚至说爱祂、寻求祂的信徒要成为关锁的园、禁闭的井、封闭的泉(歌四12),要很个人的让主得到享受。然而在建造众美丽佳偶以产生神居所的事上,圣经就说:“你这女子中极美丽的,你若不知道,只管出去跟随羊群的脚踪。”(歌一8上)保罗在成全年轻同工提摩太的事上,除了要他个人将灵如火挑旺起来,也要他与清心呼求主的人,一同追求公义、信、爱、和平(提后一6,二22)。

由此我们绝不能只满意于个人与主有情深的关系。为着神经纶的目的,我们必须大大敞开自己,与亲爱的众圣徒相联结,有许多的“彼此”与“互相”,如:与排中成员晨兴,追求书报,或者一起祷告。这将应验保罗所说,“使你们满有力量,能和众圣徒一同领略何为那阔、长、高、深”(弗三18)。这种召会生活必定如同作者所写——“真如在天无异”。

恩座前同心寻求

基督成荣耀盼望

第二节诗歌有许多“同”字。“同”的可贵不仅在外面——作者福赛特因和圣徒彼此是同伴而不感孤单;且更是在里面——他们心里有相同的寻求,盼望得到一个相同的事物。这种内里相同的渴望,使他们有一种更深层的相同。保罗说,基督在你们里面成了荣耀的盼望(西一27)。属灵同伴的价值在于同一位基督,一同投射到彼此心底的湖中;我们所望、所见是相同的。是的,本节没有提到基督,但是有父的恩座——在父恩座之前同心的寻求。父神到底给人什么恩呢?当主道成肉身、支搭帐幕在我们中间时,乃是丰丰满满地有恩典、有实际(约一14)。由此,父恩座给众圣徒的恩就是基督。是祂使我们过召会生活有“同”字:彼此作同伴,也作我们所同盼、所同享的内容。

第三节最摸人的是“泪”字。当我们的同伴有环境,力不能胜时,我有同情的心肠。我同情关心到一个地步,发生在他身上的,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他心伤掉泪,我的泪腺也不能控制。掉泪是人在情感上完全被触及的表现。非常可贵的,福赛特家不是只有一个同伴,这里的“众人”都是他的同伴,众人一同为他泪淌。事实上,没有人能多多为我们淌下眼泪,除非我们与他常有交通追求、心心相印。相信福赛特平常与众圣徒的联结是深的,这使他们的眼泪最后是共用的。这让我们得到一个印象——眼泪多的召会生活,必是极能留人的(像福赛特一家最后都留下来了)。

第四节有一短词极感人——“身虽离,灵仍一起”。保罗曾对哥林多人说,我身体虽不在你们那里,灵却与你们同在(林前五3)。小子曾滞菲四年,每一棵椰子树、每一条路、每一个转弯、每一个有黑黑脸孔、胖胖肚子的圣徒都亲切可爱。“身虽离,灵仍一起”,福赛特之诗,正说出我内心的感觉。近日菲南的Dagum召会所在地区受到强台宝发的袭击,我心被牵动,灵里担忧。“身虽离,灵仍一起”,总是因我们曾作过“同伴”。

第五节极鼓舞我们的乃是“那日”一词。今日事多纷烦,若遇调职、搬家,虽作同伴却不得不分离;今日总是受限,叫人无奈,真恨不能天天在一起。然今日之外,因主再来还有那日。直到“那日”来到,我们同作同伴者,将再无离别辛酸;将要相爱更亲,相交更甜,同乐直到永远。(完)

柯顺清 2012.12.16

赏析三

这首诗歌是约翰.法色因着亲身经历了在召会中弟兄相爱的无上福分,所写满了甜美感觉的诗歌。

法氏生于一七四〇年,十六岁时因听怀特腓弟兄讲道而得救,后来也出来事奉主。二六岁迁居约克都的小村,服事村民,生活清苦。转眼七年过去,一七七二年时,忽然接到伦敦教会邀请他前去作工,因此决定前往服事。

圣徒苦苦挽留无效;临行时法氏夫妇和前来送行的弟兄姊妹一一握手。只见圣徒个个恋恋不舍,脸上流露着一片真情,甚至挥泪泣诉。其妻不禁号啕大哭,回顾丈夫说:“约翰,我心里实在受不了,我们怎能离开这些可爱的弟兄姊妹?”法氏含泪答说:“我内心也是同样难过,觉得不该离开这儿。”他们夫妇定意不再离开。

法氏在该小村忠心事奉达五十一年之久,一生实际的活在弟兄相爱里,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因基督在众圣徒里那爱的力量,使他将全部的生命浇奠在约克都的圣徒身上。

第一节“福哉以爱联系,圣徒心心相契;彼此交通一情一意,真如在天无异。”这种召会生活是最大的祝福,在地如同在天。

第二节“在父恩座之前”,指明我们是同一位父所生的家人,“同心”、“同盼”、“同难”、“同忧”、“同乐”、“同安”,在家中那许多的同,说出我们彼此何等宝爱与需要。

第三节“软弱彼此体谅,重担互相担当;一人心伤,众人泪淌,充满同情心肠。”在神家中,亲人之间满了相顾、扶持的光景,可以进到彼此的心肠里。

第四节“每逢彼此分离,总是难免依依,但身虽离,灵仍一起,且有再会之期。”有时我们必须有离别时候,心里面有许多舍不得,但我们的灵仍在一起,期待能再见面。

第五节“盼望那日快临,再无别离心酸;相爱更亲,相交更甜,同乐直到永远。”今日的甜美相爱生活,可以带进对主再来的渴望。在那个时候,我们是在得荣的光景中,没有任何帕子,阻隔你我之间的同在,这个同乐要持续到永远。 彭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