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二)
待人公:彼此相顾待人公
 
身体上的肢体彼此相顾
我们蒙召得救,是团体的;得救以后所过的生活,也是团体的。一面来说,我们是神的儿女。凡是神的儿女,他里面的生命都是丰富到一个地步,能叫他爱所有的弟兄姊妹。这一个爱弟兄的心,对所有的弟兄都没有分别,只要是弟兄都能爱。
另一面说,我们是基督身体上的肢体,肢体需要彼此配搭,建造在一起,不能缺少任何一个。保罗在林前十二章描绘一幅清楚地图画:“身体原不是一个肢体,乃是许多肢体。倘若脚说,我不是手,所以不属于身体,它不能因此就不属于身体。倘若耳说,我不是眼,所以不属于身体,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属于身体。若全身是眼,听觉在哪里?若全身是听觉,嗅觉在哪里?但如今神照着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置在身体上了。若都是一个肢体,身体在哪里?但如今肢体是多的,身体却是一个。眼不能对手说,我不需要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不需要你。不但如此,身上肢体似乎较为软弱的,更是不可少的。”(14~22)这表明主赐给每位圣徒各有不同的恩赐和职事,乃是为了供应整个身体的需要(罗十二4~8)。弟兄姊妹作为身体上的肢体,都有他的用处,也都该有他的事奉。
在召会中,所有作肢体的人,都应该有事奉,也个个都要在那里事奉。同时,不要越过自己所当作的,去作别人分内的事。每一个肢体不占去别的肢体的地位,也不丢掉自己的地位,大家一同事奉,个个在那里专一的作,就彰显出基督的身体。
我们若能以主的眼光来看每位圣徒,就能宝爱、珍赏、并顾惜我们周围的同伴,放下自己的喜好,与圣徒有交通和建造;这就是操练公的性格(参初信造就下册,三五九、三九九~四〇二页)。
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是一个身体,并且各个互相作肢体,也是如此。(罗十二5
生活应用:以基督身体的眼光,宝爱、珍赏、并顾惜周围的同伴,放下自己的喜好,与圣徒有交通和建造。
 
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欢乐
二十世纪初,在英国的威尔斯有一次属灵的大复兴。大约同一时期,在另外一个地方,有位姊妹和两三个人在一起祷告,那一天她奇妙的感受到圣灵浇灌在她身上。她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这一种情形,一直继续四、五个月之久,叫她好像不花力气,就能摸着神,天变得特别的近。直到有一天,她读报纸时,神光照她,使她领悟原来是威尔斯的复兴供应了她。这就是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欢乐。基督的身体是一个活的身体,是满了生命的生机体。保罗在西一24说,“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召会,在我一面,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因为我们是在一个身体里面,所以能补满其他肢体的缺欠(参十二篮第一辑,七九页)。
 
小洋琴手
有一次,柯斯塔爵士(Sir Costa)在伦敦指挥一个规模庞大的乐团。练习的时候,乐队的小洋琴手因自觉小洋琴乐声微渺,而疏忽弹奏。柯爵士立刻挥停乐团,大声喊说,“停!停!小洋琴那里去了?”不错,缺少一件小乐器,乐团的演出就不完全。神未曾造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缺了你,神计划中的工作就不完全(参造就故事中册,一七二~一七三页)。
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欢乐。(林前十二26
 
信徒是地上的盐与世上的光
太五13~14启示,对于这黑暗的世界,信徒作为国度的子民,在性质上是医治的盐,在行为上是照亮的光。这两节都强调“你们”,说出盐和光都是指团体的国度子民。在十四节,主把我们比喻为一座城,不是比喻为单块石头。这清楚启示,主在这里的话不是指个人,乃是指同被建造在高水平上团体的人。我们是盐,意思就是我们在神所创造的地上发挥影响,使这地保持原来的情况。全地越来越腐化,我们必须在这败坏的地上发挥影响。对于这黑暗的世界,国度子民是光,除去世界的黑暗。
十五节接着说,“人点灯,也不放在斗底下,乃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所有在家里的人。”一面,光被比喻为城(14),照亮外面的人;另一面,光被比喻为灯台上的灯,照亮家里的人。这指明我们对别人的影响不该只是外在的,也该是内在的。国度子民的生活没有忧虑,也没有生存的挂虑。他们只注意基督和召会。他们是喜乐、赞美的人。当我们的邻舍、亲戚、同学接触我们,他们能感觉到我们没有忧虑。这样的无忧无虑能感动人。我们若是这样的人,就能摸着人的心,照亮人的里面。正确的国度子民,会有这双重的照耀:我们将是山顶上的城,照亮所有围绕我们的人;在他们中间,我们将是赞美神的子民,没有今生的忧愁或挂虑,这要照进他们里面。这种里面的照亮要照透他们里面的人,并且使他们信服。
十六节说,“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就荣耀你们在诸天之上的父。”好行为就是国度子民的行事为人,借此人能看见神,并被带到神面前。当国度子民在他们的举止和好行为上,将神彰显出来,人就看见神,并将荣耀归给神(参《马太福音生命读经》二二五~二三四页)。
你们是地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太五13~14
生活应用:与同伴一同作医治的盐和照亮的光,在举止和行为上,彰显神并荣耀神。
 
过作盐、作光的生活
郑大强弟兄夫妇侍奉母亲并且善尽孝道。老母亲晚年瘫痪在床二十年之久,郑师母在婆婆床边放置一张躺椅,昼夜伺候,不敢怠慢一点。倦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二十年如一日,未曾上过床,以致腰背弯曲不能伸直。主也照着祂的应许:“要孝敬父母,使你亨通,在世长寿,”(弗六2~3)使郑师母得享长寿。
郑师母晚年不慎在屋前庭院跌倒,直至小女儿下班后才被发现。为方便照顾,郑师母住进护理之家;然而,她在那里过著作“盐”、作“光”的生活。护理之家的工作人员都感觉到她与一般的老人不同;因她活出神的爱,彰显神的荣耀。任职于该护理之家的医师弟兄说,““景方奶奶”是一位修养好、文静、高雅、爱干净、又和蔼慈祥的老人家,全身散发出基督徒的馨香之气,满了生命内涵。逢人总是微笑点头打招呼,言语不多,只有“感谢主”常挂口中。她喜欢帮助邻床病友,经常体恤工作人员。述说往事时,总以认识主耶稣为她最喜乐的事。”
郑师母晚年虽然躺在病床上,却不像病人,依旧喜乐,爱神、信靠主,为召会祷告;见证了圣经上的话:“喜乐的心乃是良药。”(箴十七22)每个主日是她最期待的日子,因为小女儿夫妇会来与她一同聚集记念主。她常告诉小女儿,她的一生因为信主,而满了主的带领。每次小女儿去探望她,她总是说,住在那里很好,医护人员都很好,从来没有任何一句怨言。她住的房间共有十余张床位,有各种不同的病患。有人因不舒服会无意识的喊叫,但她对这样的环境总是感谢主、赞美主,脸上都是笑眯眯的。此外,她经常为弟兄姊妹祷告,并且感谢主的恩典。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就荣耀你们在诸天之上的父。(太五16
 
主呼召罪人,并与税吏和罪人同坐席
太九9说到马太的蒙召。马太是个税吏,主耶稣看见他坐在税关上,就呼召他来跟从主。税吏是受藐视的人,因为几乎所有的税吏都滥用职权,假借名义,讹诈勒索。纳税给罗马政府,令犹太人非常痛苦。百姓藐视那些收税的人,认为他们丝毫不值得尊重,因此将他们与罪人同列(10~11)。然而在神的怜悯下,并借着祂的恩典,甚至像马太这样的人,也能成为使徒。
马太得救之后,极其感谢主,因此把家打开,为主和祂的门徒预备了盛大的筵席。耶稣在屋里坐席时,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祂的门徒一同坐席。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老师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11。)耶稣听见就说,“强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12)这指明在主眼中,这些税吏和罪人是病人;主对他们不是审判官,乃是医生,是医治者。
主耶稣作为属天国度的王,在祂尽职为着国度呼召人跟从祂的事上,是作医生,不是作审判官。审判官的审判是按着公义,医生的医治是按着怜悯和恩典。那些被祂作成属天国度子民的人,乃是患麻风、瘫痪、发烧、鬼附、患各样疾病、以及受人藐视的税吏并罪人。若是祂作审判官,临到这些可怜的人,他们就都会被定罪、被弃绝,没有一个够资格、被选上并蒙呼召,成为属天国度的子民。然而,祂来尽职是作医生,医治、恢复、点活、并拯救他们,使他们能重新构成祂属天的新公民,给主用以建立祂属天的国。
主耶稣进一步对法利赛人说,“你们去研究,‘我要的是怜悯,不是祭祀,’是什么意思;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13)怜悯乃是人从神所领受之恩典的一部分。但自义的人宁愿献东西给神,却不肯从神领受怜悯或恩典。神愿意向可怜的罪人施怜悯,照样,祂也要我们凭爱向人施怜悯(参《马太福音生命读经》三六五~三六九页)。
耶稣…说,强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太九12~13
生活应用:神愿意向可怜的罪人施怜悯,祂也要我们凭爱向人施怜悯。
 
接待装扮成乞丐的皇帝
相传俄罗斯的伊凡(Ivan)大帝,有时会乔装打扮,亲自到民间视察。一天晚上,他装扮成一个乞丐,在莫斯科郊外挨户讨饭,请求投宿,但是家家都拒绝他。最后,他来到一家茅屋门前。那位贫穷的家主请他进去,给他一杯清水,一片面包,让他睡在草床上;并对他说,“对不起,我没有更多力量来招待你;我的妻子刚刚生了一个孩子,需要我的照顾。”这位皇帝躺在那里睡觉,十分满意。隔天早晨,他向家主道谢就离去。
几天以后,一辆御车来到,皇帝带着侍从,在那位贫穷家主的门前下车。那个穷人十分惊慌,连忙跪在皇帝面前。皇帝扶他起来,说道:“不要惊慌。那天晚上借宿你家的就是我,你接待了皇帝。你所给的东西虽然不多,却是诚心的款待。现在我来报答你,酬谢你的爱心。把你的小孩抱来。”那人立刻把才生的婴孩抱来。皇帝说,“你可以用我的名字叫他。他长大时,我要教育他,给他一个宫中的职位。”接着,皇帝给他一袋金子说,“这给你们用。如果还有任何需要,不要忘记告诉那位曾经睡在你家草床上的人。”皇帝走后,这位穷人因着曾经接待皇帝,心中有说不出来的欢喜。“接待你们的,就是接待我;…无论谁,因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他绝不会失去他的赏赐。”(太十4042)“王要回答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些弟兄中最小的一个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二五40)(参造就故事中册,一六五页。)
接待你们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太十40
 
尼希米爱神,与神是一,不自私
被掳归回的以色列人,在尼希米的带领下,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带进以色列的复兴。在尼希米身上有许多特征。首先,他是持有正确态度和行为的喜乐之人。尼希米作王的司酒,必是喜乐、甜美的人,一直持有合宜的态度和行为。他素来在王面前没有愁容。其次,尼希米爱神,也爱神在地上的权益,包括圣地、圣殿和圣城。他虽然是平民,是王的仆人,却积极进取,向神自愿效劳,有负担建造耶路撒冷。第三,尼希米是一直在交通里祷告接触神的人。他听见耶路撒冷的城墙被拆毁,城门被火焚烧,就哭泣、悲哀、禁食祷告(尼一2~4)。
第四,尼希米是信靠神并与神是一的人。神将重建城墙的负担放在尼希米肩头上,当他背负这些负担时,他信靠神。尼希米知道,神美善的手帮助他,他也求神记念他。这指明他信靠神并与神是一。第五,尼希米在他与百姓的关系上,全然不自私。即使他得着如犹大省长的崇高地位─实际上他就是代理的犹大王,代表波斯王─他也从不为自己寻求什么。尼希米始终愿意为百姓和国家,牺牲他所有的。虽然他贵为省长,却十二年之久没有接受省长的奉禄。他不愿加重百姓的担子,反而供给一百五十多人每日的需要(五14~18)。尼希米也在那些预备与仇敌争战的人当中,有分于夜间守望(四17~23)。他没有将这些事留给别人作,乃是亲自参与其中。
最后,尼希米是一国的元首,治理者,但他全然没有野心。尼希米知道自己不认识神的话,就愿意从认识神话语的以斯拉得帮助。在尼希米归回以前,以色列国一团糟。祭司的职任不明确,也无人顾到利未人和服事的人。尼希米在以斯拉的帮助下,将以色列国彻底的重新构成,使以色列人成为圣别、分别归神、彰显神的国。他们被神的思想、神的考量、并神的一切所是灌输,使他们成为神的复制。结果,他们在地上成为神圣的国,彰显神圣的特性,作神的见证(参《尼希米记生命读经》三三~三八页;《圣经提要》第一卷,一五五~一五八页)。
你们去吃肥美的,喝甘甜的,有不能预备的就分给他,因为今日是我们主的圣日。你们不要忧愁,因耶和华的喜乐是你们的力量。(尼八10
生活应用:效法尼希米,爱神,与神是一,顾到神在地上的权益和见证,以及神子民的需要。
 
把热的衬衫给他
曾有一位主所大用的仆人,名叫希利(R. Hill)。有一次,他去探访一个病人。当他离开时,大家都希奇他为何没有穿衬衫。之后,他到朋友家去,他的朋友就问他为何不穿衬衫?他答说,“我刚去看望一个病人,见他没有衬衫,所以把我的衬衫给了他。”朋友说,“你回家后,再另送一件给他,不是一样吗?”希利回答说,“我可以这样作,但我觉得把热的衬衫给他,比冷的更好。”一个肢体有缺乏,就是全身的缺乏,你有这样的感觉吗?(参造就故事中册,一六七页。)
 
他是我的弟兄
一位西国圣徒来到中国,见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他注意到有些孩子,各人背着一个婴孩,仍能嬉戏自如,满不在乎。他就对其中的一个说,“啊,太苦了!你背着这么一个重担。”不料那个孩子昂然应声说,“什么重担?他是我的弟弟。”后来这位西国圣徒见证说,一个中国孩子使我明白圣经加六2的话:“你们的重担要彼此担当,这样就完全满足了基督的律法。”那些小孩尚且能照顾他们的小弟弟,而不以为是重担,何况我们有时背起一个软弱、缺乏、需要帮助的弟兄,怎么可以长吁短叹的以为是重担呢?我们该欢喜快乐的说,“这不是重担,他是我的弟兄!”(参造就故事中册,一六八页。)
身上肢体我们以为比较不体面的,就给它加上更丰盈的体面;我们不俊美的肢体,就得着更丰盈的俊美。(林前十二23
 
保罗顾到基督的身体
使徒保罗从得救开始,就一直活在身体里。保罗的得救是借着基督身体上一个小肢体亚拿尼亚的按手(徒九17);后来他四次出外传扬福音,也都是在身体里,借着身体的祷告和事奉,被圣灵差遣出去(十三1~4上)。当时,犹太使徒和门徒带着犹太的背景和习惯,要接触外邦人是很难的。但是保罗却作见证,他受托传福音给那未受割礼的人,叫他为外邦人尽使徒的职分(加二7~8)。他向犹太人,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之下的人,就作律法之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之下的人;向软弱的人,就成为软弱的,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众人,他成了众人所是的;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保罗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林前九20~23);他甘愿为着众人,调整自己以适应一切的事(22注1),为要与众人同享这福音。
保罗也曾向一个逃离主人,而被下在监里的奴仆欧尼西母传福音,并以他为心上人,为亲爱的弟兄。后来,欧尼西母因着保罗而悔改信主,并愿意回到主人身边。于是,保罗打发他回到主人腓利门那里,并因着爱,恳求腓利门对待欧尼西母像亲爱的弟兄一样(门9~16)。保罗以自己的榜样,证明所有在基督里的信徒,在召会中间都有平等的身分,没有为奴和自主的分别(西三11)。这乃是弟兄相爱的例证,超越人类社会中一切的实行。
保罗在离开以弗所时,向众长老见证,他未曾贪图过任何人的金、银、衣服,反倒亲手作工,制造帐棚,为要供给他自己和同伴的需用。保罗在凡事上给信徒作了榜样,叫他们知道,必须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徒二十33~35)。可以说,保罗乃是顾到基督身体的最佳榜样(参由基督与召会的观点看新约概要卷二,三四五页;《使徒行传生命读经》五五一~五五二页)。
我也凡事叫众人喜悦,不寻求自己的益处,只寻求多人的益处,叫他们可以得救。(林前十33
生活应用:效法保罗的榜样,顾到基督的身体。
 
李常受弟兄在身体的光中作工
李常受弟兄早年被主兴起,不久即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分工作。但他与倪弟兄接触后清楚看见,主在地上的工作只有一道水流,就是建造基督独一的身体。因此,他断然放下在北方的工作,迁至上海,与倪弟兄同工。从那时起,他一直活在身体的光中,不作自己的工,只作主唯一的工;他总是与弟兄们相调配搭,来成全圣徒,建造基督的身体。
在一九九七年李弟兄所写那封感激、交通的信中,他说,“主给我看见,祂已经预备了许多弟兄,与我相调着同作奴仆事奉。我觉得这是主为着祂的身体所作主宰的供备,也是现今为着完成祂职事的路。”李弟兄一生在身体的相调中事奉,成全了一班在相调中的事奉者,把众召会在相调中,带进宇宙身体的实际。借此,不仅主恢复之召会的见证,能以开展至全球各大洲;就是众圣徒并众召会间,相互的推荐与问安,亦成了普遍的实行。全球众召会因着这分职事,更加同心合意,为着基督身体的建造。
一位在李弟兄生病时随侍在侧的医生弟兄见证,李弟兄是完全牺牲自己,不顾自己。当这位医生弟兄愿意从德州搬到安那翰,在医务的事上服事李弟兄时,李弟兄所关心的不是自己,而是这位弟兄的家庭和召会生活。李弟兄担心如果他这样作,他的家庭会不会受苦?对德州的召会有没有损失?这位弟兄见证,李弟兄所关心的,永远不是他自己,而是圣徒和召会。李弟兄即将离世前,已病得无法说话,甚至无法进食喝水,但是当他听见有些西班牙语的圣徒接受职事站的邀请,要参加一个西语的训练,他就用尽力气问到这些圣徒何时会来,是否已为他们预备好一切。甚至在他即将离世时,他所关切的,仍是圣徒和众召会(参李常受弟兄记念专辑,三八~三九、一二八页)。
现在我因着为你们所受的苦难喜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召会,在我一面,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西一24
 
反面事例的鉴戒
法利赛人是自高自义的,喜欢批评论断人,却不顾到人的需要。当主与税吏和罪人一同坐席,法利赛人就批评定罪(太九9~11)。有一次,主耶稣和门徒在安息日从麦地经过,门徒饿了,掐起麦穗来吃,法利赛人就指责门徒作安息日不可作的事。主耶稣在安息日医治人,他们就定罪主在安息日治病(十二1~210~14)。他们还定罪主的门徒违犯古人的传统,吃饭不洗手(十五1~2)。法利赛人是这样自私自义,所以主耶稣责备他们,因为他们说而不行,把沉重难担的担子捆起来,放在人的肩上,但自己连一个指头也不肯动。他们的行为,是洁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为此,主耶稣说法利赛人有祸了,将要受到八重的灾祸(二三1~36)。
此外,巴拿巴也是“公”这性格的反面例子。保罗和巴拿巴第一次外出时,在身体的祷告和按手下,被圣灵差遣出去,作圣灵的工。但是当他们第二次出外,要去看望弟兄们时,巴拿巴却定意要带着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但保罗以为不带他同去是适宜的,因为当他们第一次出外尽职时,马可曾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与他们同去作工。二人因为这事起了争执,巴拿巴因着他与马可天然的关系,就离开保罗,带着马可,迳自坐船往居比路去。巴拿巴和保罗意见不合,就离开保罗,也离开了基督身体的交通。从这事以后,使徒行传说到主在神新约经纶里的行动,就不再提到巴拿巴了(徒十五37~39与注)。
腓立比四章提到友欧底亚和循都基这两位姊妹,她们曾在福音上与保罗同工,但她们彼此不合,没有相同的心思。所以,保罗特别劝这两位姊妹,要在主里思念相同的事。保罗也请求腓立比召会的信徒,能帮助这两位姊妹在主里思念相同的事,而成为一(2~3)。
你们就要使我的喜乐满足,就是要思念相同的事,有相同的爱,魂里联结,思念同一件事。(腓二2
生活应用:以法利赛人、巴拿巴、以及友欧底亚和循都基的事例为鉴戒,与众圣徒同心合意,思念相同的事。
 
盲跛相助
一群乞丐住在一间破房子里,有患各种病痛的、穷乏的、瞎眼的和瘫痪的。一天,隔壁邻居失火,所有能够行动的乞丐都跑走了。剩下一个瘫子,看见大火即将延烧过来,自己不能行动;另有一个瞎子,东摸西摸找不着出路。瘫子就对瞎子说,“你把我背在你肩上,我们两个人合作,你作我的脚,我作你的眼,我们就可以逃出火坑。”于是瞎子就把瘫子背在身上,瘫子指挥方向,瞎子竭力奔逃,结果两个人都平安逃离险境。这给我们看见,弟兄姊妹互为肢体,若彼此帮助,可得多大的益处。若是个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结果就无路可走(参造就故事中册,一七五~一七六页)。
 
救别人也救了自己
从前有两个旅行的人,经过一个地方,看见一个将要冻死的人倒在地上。第一个人说,“我穿得很暖,足以抵御外面寒气,我仍要继续前进。”但是第二个说,“这个人还有一口气在,我不能撇下他独自离去。”他就弯下身去,尽力搓揉那个人的身体。最后,这个可怜的人勉强张开他的眼睛,苏醒过来。于是,他和他的恩人并肩走着他们的路。你想他们走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他们看见那个自私自利的人已经冻死在路旁。这一个“良善的撒玛利亚人”因为尽力拯救他人,在他努力救人的时候,血液开始活动,增加了自身的热力,因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如果你先使人得福,自己也会得福。“我们刚强的人,应该担代不刚强之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罗十五1)“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二4,和合本)(参造就故事中册,一七七页。)
我们刚强的人,应该担代不刚强之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罗十五1
 
公的操练
罗马十二章所描绘召会生活的图画,正是“公”的实行。我们要过正常的召会生活,首先该对别人有爱。因此保罗说,“爱不可假冒,”(9)“爱弟兄,要彼此亲热;”(10上)又说,“恭敬人,要互相争先。”(10下)在恭敬人的事上,我们的行动必须快,而且要抢先恭敬别人。在服事上,要按照我们的能力,乐意顾念圣徒的缺乏,使主生命的恩典,能随着物质的分享,在基督身体的肢体中间得以流通、传输(13注1)。在接待客旅的事上,我们要主动追寻机会(13)。
再者,我们该有适宜的情感,能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15注1),并要尽力与众人和睦(18)。我们也该有变化过的心思,“彼此思念相同的事,不要思念高傲的事,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精明。”(16)面对逼迫者和仇敌,我们“只要祝福,不可咒诅”(14)。同时,不要以恶报恶(17),宁可以善报恶,正如主对我们作的。也不要为自己伸冤,因为伸冤在主(19)。当我们这样操练实行,就是活出最高美德的召会生活。
保罗在腓立比二章进一步说到,在召会生活中,我们“要思念相同的事,有相同的爱,魂里联结,思念同一件事,凡事都不私图好争,也不贪图虚荣”(2~3上);这意思是说,我们不应该争竞,倒要“心思卑微,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单看重自己的长处,也看重别人的”(3下~4)。
操练公的性格,使我们能与众人配搭,在爱里将身体建造起来。这也就是弗四16所说,“本于祂,全身借着每一丰富供应的节,并借着每一部分依其度量而有的功用,得以联络在一起,并结合在一起,便叫身体渐渐长大,以致在爱里把自己建造起来。”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思念相同的事,不要思念高傲的事,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精明。(罗十二15~16
生活应用:操练罗马十二章和腓立比二章所描述“公”的实行,与众人配搭,在爱里将身体建造起来。
 
炽炭离炉
有一位基督徒,在他刚蒙恩得救时,为主大发热心,之后遇到环境,就冷淡下去,不聚会了。后来,一位传道人前去探望他。他们坐在火炉旁边取暖,二人相对,无话可说。传道人用火剪,从炉中取出炽炭一块,放在地上,二人静静的看着那块灼红炽炭,渐渐熄灭,直到灭尽;传道人也就告别离去了。那位信徒,起初觉得很奇怪,既而圣灵借此对他说话:“你就是这块离开火炉的炽炭,离开召会的结果就是如此。”那位信徒因此醒悟过来,向主认罪悔改,恢复与召会的交通。这个故事被人登在报上,正好被一位两年不聚会的弟兄看见,不禁大受感动,深觉自己若不回到召会生活,结果也将会如此;于是,立即与众圣徒恢复交通,得到复兴(参造就故事中册,一七一页)。
 
我们是弟兄从英国来
在第一次欧战结束的时候,有几位在英国的弟兄到德国去参加一个大会。在大会中,一位弟兄起来介绍说,“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有英国的弟兄们来探望我们,我们非常的欢迎。”介绍完之后,其中一位弟兄就站起来说,“我们不是英国的弟兄,我们是弟兄从英国来。”这话实在是好。召会中没有英国的弟弟,美国的哥哥,法国的妹妹,义大利的姊姊…。我们只能有一个弟兄从山东来,我们只能有一个弟兄从上海来,我们只能有一个弟兄从美国来,我们只能有一个弟兄从英国来。在基督里,我们都是弟兄,不过分住在世界各处罢了!(参造就故事中册,一六六页。)
你们的重担要彼此担当,这样就完全满足了基督的律法。(加六2
因为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或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或自主的,都已经在一位灵里受浸,成了一个身体,且都得以喝一位灵。(林前十二13
 
爱神、爱人的新生铎夫
新生铎夫(N. L. Zinzendorf,1700~1760)生于德国的德勒斯登(Dresden)。他的父亲为一奥地利贵族,在他出生六周时因染肺结核去世,临终时将新生铎夫奉献给主。母亲在他四岁时改嫁,新生铎夫便由祖母和姑妈扶养长大。她们都十分敬虔爱主,在敬虔家风的熏陶下,影响了新生铎夫一生的道路。新生铎夫六岁那年,他的家庭教师离开他时,对他说到救主如何为他付上代价,并且他是永远属于主。那些话强烈的印入新生铎夫心中,使他决心一生要为神而活。九岁时,他便盼望与基督有活的联结,还常常写信给主耶稣。他也常对玩伴们传福音。当他找不到对象可传时,甚至会对着椅子传讲耶稣。就他记忆所及,他的心从未爱慕过在主以外的其他事物。
新生铎夫在孩提时代,已树立了基督徒生活的三大准则:第一,对主耶稣的苦难和美德有至深的感受。第二,主既为他舍命,他也坚定不移地将全人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主。第三,他与主的关系是至亲的,所以他与主之间,一直维持着坦率、敞开、不间断的交通。这些基本的属灵功课深植在他里面,支配他的一生。
新生铎夫从年轻时,就注重祷告,也学习了祷告的秘诀。他非常致力于成立祷告小组。他从哈勒的预科学校毕业时,交给教授一张单子,记着七个祷告小组的名字;那时他才十六岁。后来,他到威登堡大学修习法律,在那里大量的阅读属灵书籍,并且经常整夜的读经与祷告。一七二一年五月,新生铎夫从大学毕业,回到故乡,担任萨克森国王的御前大律师。他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这些地上的财富、地位,一点也不能摸着他向着神的心,他是全心向着福音而活。
他把德勒斯登的家打开,让不同阶级的贵族或平民聚集,一同读经、祷告、分享、唱诗。一七二二年四月,新生铎夫买下一座古老的伯特铎夫(Berthelsdorf)庄园,并接纳一批遭逼迫而逃难至此的摩尔维亚弟兄们,让他们在此安居生活;他们因此将这个新的避难所取名为“主护村”(Herrnhut)。这班基督徒在生活的每件事上,如买卖、娱乐、基督徒的事奉、和作百姓的责任,都以主在马太五至七章中的教训作他们脚前的灯。他们认为活着乃是为着事奉神,每一件事都是与此相辅相成的,并且过着弟兄相爱、彼此帮助、互相劝勉、敬虔宁静的生活。
起初,主护村里大多数是摩尔维亚的弟兄们,但是渐渐的,有许多受逼迫的信徒,都到这里来寻觅居所。因着人数日益增多,许多关于主日擘饼、受浸、宗派等道理上的分歧也越演越烈。一七二七年五月十二日,新生铎夫召聚了主护村的弟兄姊妹,依据圣经真理,与他们立定公约;一面带领信徒回到基督的十字架,一面劝勉他们将自己奉献给主。众人受感于新生铎夫的信心与爱心,愿意全然放下自己的坚持,同心合意遵守公约。
公约实行后,信徒们的祷告与交通显著增多。八月十三日,众人在前往伯特铎夫教堂聚会的路上,凡有隔阂的弟兄姊妹,都相互认罪。在那一天的聚会里,圣灵大大的浇灌在会众身上,将众人浸入一个灵里。有些弟兄姊妹也受感,定规出一个时间专一祷告,借此提醒人记得自己在主面前所许的愿,如同利六12~13所记,祭坛上的火一样,要在其上一直烧着,不可熄灭。无论在哪里有人聚集,那里就有神的祭坛和圣火,圣徒的祷告就应当不断地在那里升到神面前。因此,兴起了不断守望祷告的负担。这些守望祷告的人,每周聚集一次,把远近各地关于个人、聚会、或国家的消息,借着彼此交通,使他们可以为着祷告得答应献上赞美,并且更有信心,切实的祷告。这样的祷告持续了百年之久。
不只成人这样祷告,连那些得着复兴的儿童,也同样为自己订立计划,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持守所指定给他们的守望祷告时间。他们的祷告时常带领人为主而活。借着他们日以继夜的献上祷告的祭,点着了要把基督的救恩传遍异教各国的烈火。他们知道,天上的第一个定律,就是祝福和能力的多少,乃是根据于祷告的多少,深信主必要充满他们所大大张开的口和心。尔后,摩尔维亚的召会经历空前的大复兴;人人献上自己,愿意将福音传扬到世界各地。短短三十年内,他们福音的足迹遍及欧洲、美洲、亚洲、甚至非洲(参唱诗人第三卷第三期,十八~二三页)。
从来没有人见过神;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祂的爱也在我们里面得了成全。(约壹四12
在此并没有希利尼人和犹太人、受割礼的和未受割礼的、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唯有基督是一切,又在一切之内。(西三11
 
与众人配搭建造
位于伦敦东北郊的伦敦训练中心,每学期都有来自欧、亚、美、澳各大洲,不同国籍、肤色、语言、文化的圣徒到此参训。因着学员们生长背景、语言、文化上的差异甚大,相处上就有许多难处。譬如,有一位来自亚洲的姊妹,很难接受有人把球鞋和衣服一起丢入洗衣机清洗,又一起放入烘衣机里烘干,这使她无法和别人共用洗衣机和烘衣机。然而当她到主前祷告时,主告诉她,若她坚持用自己的方式生活,主在她身上就无法有路往前。于是她在这件事上,放下自己的坚持,喜乐的和姊妹们生活并建造在一起。
另一位姊妹无法理解,训练中心每周两次清扫落叶的服事有何意义;因为九英亩的空地上种植着许多树木,每次费力清扫完落叶不久,新掉下来的却似乎总比原先扫去的还要多。然而,在每次的服事中借着呼求主名、与姊妹们同唱诗歌,或复习课堂中的信息纲目,来接受神的分赐,至终这项服事成为喜乐、享受、和建造的服事。
在洗车的服事上,依照经验,一个人的能力就足够清洗一辆车子了,但是服事者却分派七位姊妹共同洗一辆车。一位姊妹觉得这样作既麻烦又缺乏效率。然而当她把这件事带到主前时,主告诉她,服事的目的不仅是把事情作好,更是在与人的配搭中,学习放下自己所认为最好的方式,而与别人相同的来服事,实际的经历“同心合意”,这才是蒙神祝福的路。
另有一位姊妹在参训前,觉得自己的为人品德都相当不错,好像没有什么需要被变化成全的。但在训练生活中,每一天都需要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在一起,许多的缺点因此被暴露。渐渐的,她发现自己在对事情的反应、态度和动机上,都有许多不合式的地方。主的光照和暴露也带着供应,使她借着祷告和认罪,更深的转向主,与主有更亲密的交通,也有力量与众人有更深、更实际的建造。
 
肢体辩论
有一天,口发怨言,不满意鼻子在它上头,就对鼻子说,“我的功用多大,天天养活你,你却没有说一声谢谢,反倒爬在我上头。”鼻子说,“你吃东西若不先由我来闻一闻,是香是臭,是酸是辣,你连垃圾都会吃下去。”鼻子又瞧不起眼睛,很骄傲的说,“我的功用多么大,这个小小的眼睛竟然在我上头,真是不服气。”眼睛反驳说,“当走路的时候,若不是我注意看前面的东西,你这凸在前面的鼻子,必定碰得又红又肿。”眼睛又不满意眉毛说,“你这几根小毛,实在可有可无,你却爬在我的头上,真是叫我受不了。”眉毛辩说,“你这人哪,若是把我剃掉,看你像人不像人!下雨流汗,我都在那里保护,否则你这两个眼睛,早就瞎了。”人身上的每一个肢体都是相互为用的,缺一不可。我们在基督里也是互作肢体,相互为用,不可或缺的。所以应该忠心站住各人的地位,服事我们的元首主耶稣基督和祂的身体─召会(参造就故事中册,一七三页)。
 
互送禾捆
在耶路撒冷圣殿的根基上,流传着一个甜美的故事。这块以色列人建造圣殿的根基,原来是一禾场,住着阿珥楠和亚劳拿两兄弟。他们兄弟虽已分家,却极其亲睦。哥哥阿珥楠家人口多,弟弟亚劳拿家人口少,二人的禾场相连。收割的时候,亚劳拿心里想,哥哥家人口多,自己家人口少,应当送些给他。于是到了夜晚时分,亚劳拿就暗暗搬了些禾捆到哥哥那里。这边,哥哥阿珥楠心里也想,弟弟人口虽少,总还是比自己年幼,何况神赐的是如此丰盛,理当送些给弟弟。夜晚时分,阿珥楠也搬了些禾捆到弟弟那里。
第二天,兄弟两人到自己禾场上,却见禾捆一点也没少,心里都很诧异,不知怎么回事。到了晚上,兄弟二人又这样暗暗地互送禾捆。第三天晚上,二人在送禾捆时相遇了。当他们各自说出送禾捆的缘由时,不禁相拥而泣。后来大卫王要寻找一块地,建造圣殿,就选上了这块弟兄相爱的禾场;此即史上著名的阿珥楠禾场(代上二一18)。彼此相爱永远是一切建造的根基(参造就故事中册,一六九页)。
免得身体上有了分裂,总要肢体彼此同样相顾。(林前十二25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