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题:马太福音五至七章极重要的方面

第四篇 怜悯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悯并领受怜悯

晨兴 - 纲目 | 对照 | 听抄 - 目录

读经:太五7,罗九15上、16,弗二4,雅二13,来四16note

壹 “‘我要向谁施怜悯,就向谁施怜悯;……’这样看来,这不在于那定意的,也不在于那奔跑的,只在于那施怜悯的神”—罗九15上、16:

一 怜悯是神的属性中够得最远的,比祂的恩典和爱够得更远—太九13:note

1 按我们天然的光景,我们离神太远,完全不配得祂的恩典;我们只适合接受祂的怜悯—弗二4。note

2 我们的不信从给神的怜悯机会,神的怜悯就领我们得着救恩—罗十一32。note

二 我们的观念是:那定意的会得着他所定意要得着的,那奔跑的会得着他所追求的—九16:note

1 若情形是这样,那么神的拣选就是照着我们的努力和劳苦了。

2 反之,神的拣选是出于施怜悯的神;我们不需要定意或奔跑,因为神怜悯我们。

3 我们若认识神的怜悯,就不会信靠自己的努力,也不会因自己的失败而失望;我们可怜光景的盼望,是在于神的怜悯—弗二4。note

三 我们若要在神新约的经纶里事奉神,就需要认识这完全是在于神主宰的怜悯—罗九15~16,来四16:note

1 我们若认识神的主宰权柄,就会为着祂的怜悯感谢祂:

a “主宰的怜悯”一辞,意思是神的怜悯完全在于神主宰的权柄。

b 作蒙怜悯的器皿不是我们选择的结果,乃是起源于神的主宰权柄—罗九18、23。note

c 神对我们的怜悯是在于祂主宰的权柄;要解释神对我们的怜悯,我们只能说这是在于祂主宰的权柄,祂已选择要向我们施怜悯—15~16、23节。note

2 在神主宰的怜悯里,我们的心倾向于祂;因着祂给我们的怜悯,我们天天寻求祂—耶二九13,申四29,赛五五6。note

3 我们越看见与我们有关的每件事都在于神的怜悯,就越会在主面前背负我们的责任;然而,甚至我们乐意背负责任也是出于神的怜悯。

4 因着神的怜悯,我们对福音有反应而别人没有反应,我们接受关于基督是生命的话而别人拒绝接受,我们走主恢复的路而别人退后不走这条路。

5 就着神的恢复来说,神向祂所要施怜悯的人施了怜悯。

四 罗马九章所启示的原则乃是:一切皆在于神的怜悯—15~16节:note

1 使徒保罗把这原则应用在以色列人身上,叫我们看见一切发生在以色列人身上的事,都是出于神的怜悯—16、23节。note

2 我们总得有一次看见神的怜悯,并且确定地碰见神的怜悯—弗二4,太九13:note

a 对于这件事,我们需要眼睛得开而看见,一切皆在于神的怜悯。

b 不论我们是一次的看见,或是经过一段过程而领悟,当我们摸到这件事,就摸着一个事实,而非一个感觉;这事实就是:一切皆在于神的怜悯。

五 “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受怜悯,得恩典,作应时的帮助”—来四16:

1 神的怜悯和祂的恩典都是神爱的彰显。

2 当我们在可怜的光景中,神的怜悯先临到我们,把我们带进一种光景,使神能以恩典厚待我们。

3 神的怜悯和恩典对我们总是便利的,然而我们需要运用灵,来到施恩的宝座前,才能受怜悯,得恩典—16节。note

六 父神已经在祂的主宰中怜悯了我们;因此,我们必须为着祂主宰的怜悯赞美、敬拜祂:

1 “我今享受你的怜悯,永远不旧、永远新;每日早晨临到我身,犹如甘露施滋润。何等甜美、何等甜美,满心赞美你怜悯”—诗歌二十二首,第五节。

2 “父,你怜悯并你恩惠、慈爱,我已得尝;你这怜悯带来你的同在,并你面光。因你怜悯,我今向你下拜,赞你怜悯,歌颂直到万代”—诗歌二十三首,第三节。

贰 “怜悯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悯”—太五7:

一 义是将人所当得的给人;怜悯是将优于人所当得的给人。

二 为着诸天的国,我们不仅需要是义的,还需要是怜悯人的。

三 蒙怜悯是得着我们所不当得的。

四 我们若怜悯别人,主就要怜悯我们(提后一16、18),特别要在祂的审判台前怜悯我们—雅二12~13。note

五 我们必须学习对自己公义,对别人怜悯。

叁 “愿恩典、怜悯、平安,从父神和我们的主基督耶稣归与你”—提后一2:

一 在保罗的书信里,只有提摩太前后书开头的问安说到神的怜悯。

二 神的怜悯比神的恩典达到的更远。

三 在召会堕落的光景中,神的怜悯是需要的。

四 这怜悯带进神丰富的恩典,够应对任何的堕落。

肆 “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雅二13:

一 轻看贫穷的弟兄,就是无怜悯。

二 凡这样轻看弟兄的,显在基督审判台前的时候,也必不蒙怜悯—罗十四10,林后五10:note

1 我们来到主面前受审判的时候,祂也不会怜悯我们,因为我们不怜悯弟兄。

2 我们必须怜悯人,因为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

3 我们今天若怜悯弟兄,将来在主审判台前也要蒙主怜悯。

伍 我们要在主面前俯伏,为着祂的怜悯敬拜祂—诗一四五,赛六三9,约十10,罗三24,十一32,林后四1,弗二4~5:note

一 我们越为着主的怜悯敬拜祂,就越被拔高。

二 神拣选我们、预定我们、呼召我们,并且把我们摆在祂的恢复里,这是何等的怜悯!

三 对于我们的将来,我们不信靠自己,我们乃是信靠祂,以及祂奇妙的怜悯。

四 我们同主前行,并不在于我们的定意或奔跑,乃在于神的怜悯。

五 神的怜悯行奇妙的事。

职事信息摘录:

关于国度子民的性质

怜悯人的人蒙怜悯

马太五章七节说,“怜悯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悯。”义是将人所当得的给人;怜悯是将人所不当得的给人。为着诸天的国,我们不仅需要是义的,还需要是怜悯人的。蒙怜悯是得着我们所不当得的。我们若怜悯别人,主就要怜悯我们(提后一16~18),特别要在祂的审判台前怜悯我们(雅二12~13)。

义是严格对待自己。我们对待自己必须是义的,不该给自己任何借口。然而,我们对别人必须是怜悯的。我们若殷勤寻求超凡的义,最终就会怜悯别人。我们寻求时会发现,我们天然的人是软弱的,很容易失败。你若不领悟自己天然的人可怜的光景,就绝不会怜悯别人。别人失败或跌倒时,你不会怜悯他们,反而会定罪他们。你定罪他们,原因是你不认识自己。你若认识自己,每当人跌倒的时候,你就会说,“主,怜悯我,也怜悯我的弟兄。我们都是软弱的器皿,无法达到你的要求。主,即使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还要怜悯他。”你若从未失败过,就绝不会怜悯人。你若在追求圣别和完全的事上,总是成功的,别人跌倒时,你就不会同情他们,你总会定罪别人。但你若晓得自己是多么软弱,并犯了多少错误,你就会怜悯别人。

马太五章七节有一个应许为着我们。这应许就是怜悯人的人必蒙怜悯。今天你若毫无怜悯地审判你的弟兄,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你必不蒙怜悯。因为你毫无怜悯地审判别人,基督必毫无怜悯地审判你。但你若怜悯你的弟兄,主在祂的审判台前必怜悯你。因此,国度的子民对待自己严格,对待别人却富有怜悯。这并不是外面的事,乃是与我们里面的所是有关的事(马太福音生命读经,二〇七至二〇八页)。

对自己公义,对别人怜悯

虽然我们必须对自己公义、严格,但我们必须学习对别人怜悯,不要求别人。基督徒要求别人是不对的。你若真对自己严格,那么你就会晓得如何对别人怜悯。但你不先对自己公义,就不要想对别人怜悯。每个松散的人都怜悯别人,因为他已经怜悯自己了。如果他每天早晨睡得很晚,他就会非常怜悯那些睡得很晚的人。这种怜悯根本就不是怜悯;这完全是错的。没有一个松散的人知道如何怜悯别人。只有严格的人,公义的人,才知道如何怜悯。你若要照着第五福怜悯别人,你就必须先照着第四福对自己公义。

我们对自己必须是公义、严格的,绝不要为自己找借口。但别人得罪我们,因而暴露出他们的缺点时,我们必须怜悯他们。所有自义的人都定罪别人,不让别人过去。主在山上所说的话和这个完全不同。我们对自己必须公义且严格,认真且清明;但我们对别人必须怜悯。神自己是公义的;然而,祂对待我们若公义至极,我们都会被击杀。虽然神对自己是公义的,但祂对待我们却满了怜悯。我们是堕落的罪人,实在需要神的怜悯。我们也必须学习对自己公义,对别人怜悯。对自己公义,对别人怜悯,首要的不是外面的行为,乃是里面的态度,里面的所是。

身为带头的弟兄,无论是召会的长老,或是弟兄之家的弟兄,你会发觉很难对自己严格,却对别人怜悯。假设每个人必须在某个时间回家;晚于那个时间回家,就是不义。同样的,叫人不方便也不对。然而,有些青年人回家,喜欢把鞋随处乱丢。我认识一位弟兄,是传道人兼圣经教师,常把袜子乱丢,不管袜子掉在房间何处。有一次,这位弟兄和我在一个家里作客,女主人相当在意,向我说到这位弟兄的松散。这对我真是羞耻!有些住在弟兄之家的弟兄,也许有同样的举动。

有些弟兄也许不喜欢别人叫他们洗碗盘,所以,他们可能清洗得不彻底;这是不义。占别人的便宜,侵害别人的权利,绝不是义的。碗盘不洗干净就是占别人的便宜。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就不是义人。你若是在弟兄之家带头的,对时间、闲谈、喧哗、洗碗盘以及许多别的事,都必须严格对待自己。不要说这太过了。对你似乎太过了,但对活在你里面的基督却不为过。在你所行的每件事上,你都必须对自己严格。

然而,身为弟兄之家或召会生活某方面的带头人,你也必须富有怜悯。有时候,带头的人可能为洗碗盘的事警告一个松散的人说,“我第一次警告你,你不可以这样洗碗盘。再警告两次后,你就必须搬出去。”要记得主耶稣说到你必须赦免你的弟兄多少次(太十八21~22)。即使某位弟兄在你对他说过多次以后,仍不彻底清洗碗盘,你还得怜悯他。不要把这样一位松散可怜的弟兄赶走,反倒要怜悯他。这不是说,你走上另一个极端说,“我已经知道我必须怜悯这位弟兄,所以从现在起,我绝不会向他说到他怎样洗碗盘了。他要怎么洗就怎么洗吧。为着把他留在这里,我们只得容忍这事。”这种态度也不对。你需要天天照顾这样一位松散的弟兄,让他在洗碗盘的事上有所转变。但每次他作不好的时候,你必须忍耐,并怜悯他。

我们很容易不是严格,就是松散。但我们必须学习一面严格,一面怜悯。如果我们严格待人,就必须立刻怜悯他们。这是长老要学习的重要功课。国度的子民既公义又怜悯。你公义时,必须绝对公义;你怜悯时,必须富有怜悯。尽管公义和怜悯是两个不同的极端,但在你的经历中,这二者必须兼备。你的公义必须和你的怜悯汇合在一起(二一六至二一八页)。